第6章 批評孩子的最佳對話模式(2)
第四,看準時機。
孩子一旦有錯,通常要及時批評。“你等著,晚上爸爸回來見!”這種策略是一種失誤。你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評,這中間孩子還要幹好多事,對那錯事也許就淡忘了。當然,所謂及時批評也應視年齡特點及錯誤性質有個時間跨度,要抓住時機“冷處理”。那位父親就既抓準了時機,又不失為及時。
第五,相互配合。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迴圈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絡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第六,肯定與批評話語的比例不低於5∶1。
父母對孩子的肯定越多,孩子的智力、應變能力、把握機遇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就越強,父母對孩子負面關注多,正面關注少,會引發孩子抑鬱和敵意的情緒。所以如果批評過多,肯定過少,孩子就會像缺少陽光和營養的秧苗一樣,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導致心理和行為問題。
第七,要勇於自我批評和承擔責任。
父母敢於自我批評或向孩子認錯,不僅可以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而且還可以用行動證明給孩子看——認錯,不是無能和恥辱,不會給自己帶來難堪。承擔責任,是真正自信的表現,可以給別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贏得更多的尊重。
2.批評孩子是項“五個一”工程
一天下午,老師集中開會,學校提前放學,明明寫完作業後,打電話找來幾個同學到家裡玩。明明拿出象棋與同學比試高低。正當他們玩得高興時,明明的媽媽回來了。
明明趕快草草地結束了“戰鬥”,同學們也知趣地走了。
媽媽送走了明明的同學後,對明明大聲說:“我同你說過多少遍了。你就要中考了,不要再找同學下棋了,你怎麼就是不聽!”
明明解釋道:“今天考了一上午,感覺很累,想休息一下,就和同學下了幾盤棋。”
“別找理由了,我看你就是愛下棋,不愛學習。”媽媽說。
“下棋又怎麼了?”明明也急了。
“中考考下象棋嗎?上大學考下象棋嗎?”
“不考就不能玩一玩嗎?”明明理直氣壯地反問了一句。
“不行,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別的什麼都不行。”
“我也不能一天到晚總是學習呀,我下下棋有什麼不好。”
媽媽聽到這裡似乎沒了詞,便突然厲聲說道:“你現在越來越不像話,說你一句你有十句在那兒等著,我是你媽媽,我說話你聽著就是了,哪來那麼多廢話?”
“一沒理了,就拿大話壓人。”明明嘟囔著走回了自己的房間。
像明明家裡發生的事,在許多家庭都發生過,而且還不止一次。好多家長都這樣抱怨:孩子學會頂嘴了,你批評他,他不聽,你教育他,他與你頂。你說一句他有十句等著你,想說服孩子還真難。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孩子頂嘴現象產生的原因。
(1)藉機發洩。孩子遇到難事、煩惱事,心情不順,這時恰逢父母的批評、指責,於是“借溝淌水”,把自己心中的怨氣、怒氣一齊拋向了父母,一般情況下,這種頂嘴是一種宣洩,雷陣雨似的,一會兒就過去了。
第6章 批評孩子的最佳對話模式(3)
(2)為自己申辯。孩子認為父母的批評是片面的,指責是錯誤的,他是為自己的行為講明理由,以證實自己的正確性。
(3)無理辯三分。這種孩子往往是明知自己錯了,就是不願承認,沒理由找理由,說些歪理來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詭辯。
(4)家長放縱。因這種原因形成孩子的頂嘴,主要是父母的呵護過分,孩子頂嘴,父母不但不生氣,還覺得孩子“伶牙俐齒”“能說會道”,心中暗自高興。
對待孩子的頂嘴行為,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父母不要依靠自己的權威對孩子進行呵斥壓服,不能動不動就用“住嘴”來強行制止孩子。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是先冷靜下來,可以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