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用“五個一”工程分步驟進行。

第一,問一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孩子,更容易犯錯誤。作為父母,當孩子犯了錯誤時,不要急於批評,要先問一問原因,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呢?在人格上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極其敏感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批評一通,很可能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分清是非,先問清原委。

第二,放一放。

孩子所犯的錯誤,有時的確讓父母十分生氣,恨不得痛罵他一頓。但是,人在氣頭上,很難掌握批評的尺度,這種批評就可能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這種時候,父母最好把問題放一放,讓自己心平氣和下來,再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

第三,選一選。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如能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批評教育,會更容易達到預期目的,收到較好效果。如放學後單獨與孩子談談,在與孩子一塊回家的路上聊聊,打電話與孩子說說等。如果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地訓斥指責,只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四,導一導。

有經驗的父母,對犯了錯誤的孩子不會一味簡單地批評指責,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經驗的老師一樣,耐心地啟發、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自己弄清錯誤所在,自願表示在今後如何改正,不再重犯。這樣,比直截了當的批評更容易使孩子接受,也更能提高孩子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

第五,激一激。

父母和孩子談話時,有時可用“激將法”,用言辭激勵孩子努力進取。獨生子女普遍缺少競爭壓力,作為父母,要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促使他們去接受挑戰,使其潛在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沒有哪個孩子喜歡挨批,也沒有哪個父母喜歡批評孩子。批評只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教育手段。既然是手段,就要有效果。我們要是能真正做到這“五個一”,相信會產生實效。你不妨一試。

3.要就事論事,適可而止

以下是一對父子的談話。

“你到哪裡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誰去?”

“初中的老同學——王阿姨家的巍巍,八樓的德勝和后街的順子。”

“順子?是不是在畢業前出事的那個順子?”

“老爸記性真好。”

“我告訴過你,不要和順子多來往。那孩子太搗蛋了,差一點沒被學校開除。上次你們幾個一起去玩,就是因為他,你們差點闖大禍。你們這次去哪裡?”

“我們去正大廣場。”

“不買不賣到商場幹什麼?”

“不幹什麼,就是逛逛。”

“簡直浪費時間!年輕人不在家好好學習,到處閒逛,再加上那個順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課做完了沒有?上次考成那個樣子還好意思出去閒逛。”

“老爸,有完沒完?想象力真豐富,不就是出去玩玩。囉囉唆唆,你煩不煩?”

“小子你聽著,跟我說話放尊重點。老老實實早點回來,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我們就某一問題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什麼問題就談什麼問題,乾淨利索。切勿借題發揮,節外生枝。

上面的對話可能在很多家長和孩子身上都發生過。在有些家長看來,這也許正是個教訓孩子的好機會。可這樣的教育效果會好嗎?正如對話中的兒子所說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嗎?本來就是件小事,卻被父親“上綱上線”,弄得這麼複雜。複雜化的主要原因是父親沒有做到就事論事。如果父親意識到無限的引申只會影響父子之間的關係,這位父親肯定會控制自己的聯想力。

在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時,就事論事是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這門技術掌握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就事論事,適可而止,才會達到有效的批評效果。

有些家長教訓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左耳進右耳出,甚至什麼都沒聽進去,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聽見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被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說孩子“不聽話”。

其實這並非孩子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嘮叨得太多了,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