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話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耳朵“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教訓失去效果。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 想看書來
第7章 誘導孩子聊天的最佳對話模式(1)
1.不要總是幫別人說話
6歲的沖沖對媽媽說:“媽媽,張老師偏心。今天幼兒園午睡的時候,東東把我的鞋子踢到了牆角,我叫他撿回來,他不肯撿,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張老師知道後光批評我,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要我承認錯誤。他為什麼不批評東東?”
媽媽說:“沖沖,你又淘氣了。我給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麼會批評你呢?你看人家毛毛,多麼聽話!老師什麼時候批評他了?我再說一遍……”
“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沖沖不耐煩了。“你不要聽我也要說……”媽媽像往常一樣說個沒完。“我只是問了你一個小小的問題,你為什麼要說那麼一大堆的話?”與媽媽談話總是那麼掃興地收場。沖沖越來越不喜歡與媽媽談話了。一次他對小朋友說:“我什麼也不告訴媽媽了。要是我一開始跟她說,她就會沒完沒了,我連玩的時間也沒有了。”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但是,令大多數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孩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