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最前方的邱義,早已忍耐不住的叫道:“譁眾取寵,陛下,這孩子分明是目無聖上,巧言令色,這是在欺君啊!”
皇帝朱棣饒有興趣的沒有說話,只是眼色卻冷了幾分,盯著張灝一眨不眨。
“哼,陛下乃是征戰沙場,所向無敵的統帥,這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上百場惡戰,對於軍旅之事瞭如指掌,又是胸襟寬廣的一國之君,自能分辨一切,明察秋毫。”
朱棣一時有些失笑,眼光頓時柔和下來,笑吟吟的看著張灝寧死不屈的德行,突然說道:“不用你這孩子激將於朕,朕問你,張玉是你何人?”
這下張灝真有些措手不及,其實他哪裡是在譁眾取寵,只是不習慣給人磕頭而已,另外確實另有深意,想借此引起皇帝的注意,好由此引起朱棣的興趣,有機會的話,喚來過去談話。
但是這目光如炬的判斷,卻讓他驚疑不定,只有下意識的大喊道:“本將名叫張灝,不敢提及祖父名諱,請聖上見諒。”
“本將?哈哈。”皇帝朱棣仰天大笑,笑聲有說不出的歡愉,看得張灝心中暗暗詆譭,反正如今你春風得意,大權在握,所有人都匍匐在你的腳下,自是心情極度愉悅,估計是不會為難於我了。
朱棣笑了一陣,衣袖一揮,冷哼道:“平身吧。”
“謝陛下。”呼啦一下,所有少年全都站起,一個個跪了這麼久,自然全都腰痠背痛,只是不敢動彈分毫,只有強忍著身體不適,表面上卻精神抖擻,好似久練操場的精兵強將。
似乎今日皇帝的興致不錯,也沒有理會張灝,只是揹著手來回走了一圈,朗聲道:“今日招你們前來,原本想檢視下各自的武藝,是否有了些長進,只是如今大軍剛剛出邊,朕心中牽掛,也沒了騎馬遊獵的興致,朕就藉此考校下大家,畢竟都是功勳武將的後代,對於兵事都是家學淵源,朕問你等,今次大將軍邱福統帥十萬大軍,能否順利擊潰前朝餘孽,大勝班師回朝!”
“啟稟陛下,小臣父親一生戎馬生涯,英勇善戰,身邊還有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不但都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就是那十萬精銳軍士,都是百戰無敵的勇士,此去北方,定能一舉擊敗前朝餘孽,大漲吾皇聲威,揚我大明軍威於天下四方。”
第027章 語出驚人
其實對於永樂皇帝朱棣來說,因其繼承大統的方式,並非名正言順,這一生最忌諱的,就是有人不守規矩,敢在任意方面稍有逾越,其人往往會罷官下獄,舉凡面聖的大臣,就算不是在朝堂之上,也得規規矩矩的大禮參拜。
比如漢王朱高熙,就曾在靖難之役救過他父親的命,一時激動之下,朱棣還曾經說過,‘你兄長體弱,這未來繼承大統,還得由你當之’。當時真是聽的朱高熙心花怒放,往後日子更是拼了老命的衝鋒在前。
可是隨著朱棣登基之後,對於這位無論是長相,氣質,戰功,還是性格都酷似他的兒子,卻把當日一事拋在腦後,其中裡面固然多種原因,但自古帝王家的傳統,都是立長立嫡不立賢,以皇叔,皇長子身份(其時三個哥哥都已故去,朱棣排行第四,也算是皇長子)奪了侄兒皇位的朱棣,打著反叛旗號的理由,其中就有這一條,一登基更是全面恢復太祖朱元璋的國策,就是怕世人說三道四。
考慮到太子朱高熾畢竟是長子嫡子,即使其人不為他所喜,又肥胖多病,腿腳又疾,還是顧慮到規矩和名正言順,這才沒有實現當日諾言,反而歷史又一次驚人的相似,跟他父親朱元璋一樣,把希望寄託在孫子朱瞻基的身上,反而對於戰功卓著的兒子朱高熙,先是把封地改為雲南,接著也算是變相的軟禁在京城。
這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歷朝歷代都很少有大臣時刻跪著覲見皇帝,但從永樂朝開始,一直流傳到清朝末年,凡是入宮見聖,或是平日撞見皇帝陛下,這跪倒連番叩首,就演變成了一種森嚴鐵律。
不過此時情形畢竟有其特殊性,一生戎馬生涯的馬上皇帝,對於面前這些後輩,尤其是年少的張灝,不管是出自憐惜,念著當年張玉為其戰死一事,還是其他原因,心裡反而很奇怪的沒有見怪。
對於張灝的辯解,但是非常讚許,確實如他所言,這行軍打仗,哪有那麼多的講究,一群五大三粗的漢子,平日當著聖上面前,這口出粗言穢語的都是家常便飯,就是皇帝自身,氣急了也會偶爾蹦出幾句罵人的話。
威嚴不是靠身份得來的,尤其是統帥千軍萬馬,這身先士卒,能讓手下誓死效忠,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