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從1922年10月開始,中國國內市場,紡織業的原材料——棉花開始漲價。到1924年6月,棉花價格上漲了73%,從每擔兩白銀上漲到49兩。棉價上漲大幅增加了紗廠的生產成本。大部分紗廠從1923年起開始虧損。不堪重負之下,不少紗廠不得不減少產量。超過三分之一的生產能力被閒置。上海25%…30%的紗廠乾脆歇業。一些紗廠被外資企業吞併。一時間,危機籠罩著整個中國紡織業。這就是中國近代經濟史上著名的紗廠危機。

棉花為什麼會漲價呢?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因為棉花出口太多,尤其是對日本出口太多。輿論界呼籲政府立即採取措施,限制棉花出口,以降低國內市場棉花的價格,確保中國紗廠的原料供應。。 最好的txt下載網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9)

確實,當時中國的大部分出口棉花都銷往了日本。1923年,中國一共出口原棉萬擔,其中有萬擔被日本人買走了。看起來,大量出口日本的確是棉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不過,換個角度看,結論恐怕又有所不同。中國出口原棉只佔當時全國原棉總產量的10%…13%,也就是說,雖然日本人佔了很高的出口比例,但大部分棉花還是留在了中國國內。

從日本人的角度看,從中國進口的棉花只佔其總進口量的5%…10%,其他棉花主要來自於美國和印度。所以,在棉花上漲的原因裡,日本人的因素固然存在,但並不是最主要的。棉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畢竟日本人在中國大量收購棉花,這是明明白白擺在所有人眼前的事實。而且,日本的紡織企業往往採取集體行動,他們擁有較充裕的資金,在爭搶原棉方面比中國企業更有優勢。中國產業界對此自然非常緊張,認為日本人必定有將“吾國棉業撲滅則已”的陰謀。

商人們開始向政府上書,要求禁止棉花出口。1922年底,經過華商紗廠的倡議,中國政府批准了禁止原棉出口的禁運令。不過,這個禁令註定作用有限,許多日本紗廠已經在中國開設工廠。他們採購原棉的行為並不會受到出口禁令的影響。

儘管出口禁令的作用有限,但它還是遭到了許多國家的強烈反對。這種對貿易的限制明顯違反了許多中外之間的國際條約。各國在北京的外交官們紛紛出動,和中國政府進行交涉。國際條約不能不遵守,中國政府不得不在1923年5月廢除了禁運令。棉花出口禁運令僅僅在1923年的春天發揮了作用。

其實,中國的紗廠主們心裡也明白,禁運令並不能真正解決他們面臨的危機。他們只是把這個辦法當作“暫時的補救辦法”。紗廠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中國農業,在許多方面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工商業的需要。而這種工農業之間的不平衡解決起來非常困難。工業的發展始終受到農業收成前景的嚴格限制。

當時的中國農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後,產量不高,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制約大,除了農業人口自用以外,剩餘不多。這樣一來,一旦出現自然災害,農業能夠提供給工業的基礎產品就會不足。當時快速發展的中國輕工業,比如紡織業,在原料方面對農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原料以外,中國社會還需要透過出口農產品換取資金,購買外國的工業機器裝置,提高工業化水平。

在工業化的早期,農業對工業有著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這種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實際上,這是所有工業化國家都經歷過的歷史階段。要想成功實現工業化,整個社會必須協調發展。工業是不可能在落後農業的基礎上一枝獨秀的。

1919年,農業大豐收,為當年的工商業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援。可是,從1921年開始,許多地方先後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這時,中國農業技術落後、產量低導致的彈性缺乏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農民當然要首先保證吃飽,然後才能考慮掙更多的錢。於是,農民紛紛放棄了棉花等商業作物的種植,改種糧食。棉花產量大幅下降。即使1923年以後棉價大幅上漲,棉花種植的不景氣狀況也沒有改變。這一時期主要增長的是糧食產量。直到1927年,棉花的種植面積都沒有恢復到1919年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依賴棉花生產的紡織業自然難逃一場危機。。 最好的txt下載網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10)

當時的一些批評家指責中國農民的懶惰和無知。他們認為,中國農民不願意接受更現代化、更靈活的市場訊號,不願意主動融入工業化體系中去,只願意固守傳統的耕作方式,不尋求任何變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