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自己的聲音被更多人聽到,除此以外沒有承諾可言。2006年特雷弗··巴特沃茲在倫敦《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很全面的對部落格的批評文章,其中,紐約的Gawker部落格寫手和主流媒體記者Choire Sicha清楚地表達了他的恐懼。Sicha稱,只要你願意拋棄我們今天從優秀報紙那裡得到的很多東西,部落格就會成為專業新聞的替代品。他問, “哪裡有報道?可靠性又在哪裡?很明顯,部落格群體已經準備好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報道,沒有調查性報道……所有靠報紙才能得到的東西都消失的世界中。部落格世界就像一個由專欄、信件和新聞線索組成的報紙。“很多人認為,只有當部落格不再炒冷飯,而是原創出包羅永珍的內容,並承諾準確,公正和品行高尚時,它才有資格替代偉大的報紙。”
真相和透明(1)
在網際網路上,真相和可靠性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在電子商城,除了偽善,公眾可以原諒任何情況。有人不斷地告訴我們坦誠就是一切。但是因為在網上你是誰不得而知,透明和真相就可能是相對的。在2007年的秋天,財經新聞中最轟動的報道之一就是微軟可能會競購廣受歡迎的社交網站Facebook。《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題目是“微軟和谷歌兩位巨神的戰爭”。微軟最終贏了,獲得了對Facebook注資2億4000萬美金的權利,即使網路的標準一貫誇張,這也是很罕見的。2004年,23歲的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的宿舍裡建立了Facebook這個網站,現在公司的估價已達150億美元。網站開始只對被邀請的人開放,現在人人都可以使用它。網站已有4000萬使用者,並以每天20萬人的速度增長。
除了殘留的一點排外氣氛以外,Facebook和其他社交網站比如MySpace的不同之處,就是透明。在Facebook,你必須用真名。大衛·柯克帕特里克最近在《財富》上寫,“一種身份真實的文化成為了Facebook的基因。” Facebook上使用者的互動是在朋友圈中進行的,大家彼此分享看到的人和事,枕邊書,最喜歡的總統候選人等等事情。Facebook的魔力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一個假設:你並不信任除了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之外的人,無論是線上上還是線下。
柯克帕特里克預測,隨著新服務出現,交流會變得更加容易,未來Facebook的透明將達到新的高度。他估計這種超級透明化對一些人來說並不是好事,尤其對於那些產品被使用者否定的商人來說。但是關於如何自由共享第一手資訊,那些常常登入Facebook的上百萬人將來很可能會制定出一套自己的標準。2007年末,Facebook決定增加一項服務,將個人網購商品通報朋友圈,大約5000名使用者集體抗議。抗議者們讓柯克帕特里克知道了,他們覺得使用網際網路是自己的事——比起不情願的透明,人們更重視隱私。公司最終同意,在公佈使用者購買的商品之前,先徵得他們的同意。
儘管柯克帕特里克和其他真正的成年人認為,在不可靠的網際網路大海中,Facebook是一個真實的小島。但一些早期的使用者說,“還沒那麼快。”在《紐約時報》很逗人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最近剛從達特茅斯大學畢業的愛麗絲·馬提亞斯說,“一大堆成年人來到這個網站,網站很快就讓這個群體相信了這真的是一個純粹為私友和職場朋友互相交流而設定的論壇。”
它不屬於她的同輩人,不是的。馬提亞斯寫道,“到處都是喜劇:比起更新自己實質性的資訊來說,讓別人發笑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成年人登入網站之前,虛假的個人介紹風行一時的原因。一個朋友公佈了“她的狀態”:喜歡上中國菜,她的個人頭像就是一個外賣盒子。“她這樣年齡的使用者到Facebook是為了逃避現實。馬提亞斯寫”我一直認為它(Facebook)是一個網路社群劇院。“
無論真假,由於Facebook認識到真實性(的重要),它的價值被推上了巔峰。即便如此,網路上關於什麼是真實這個問題仍然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存在。這是一個第二人生的世界、一個平臺、一種遊戲或者一種癖好,人們在此樂此不疲得創造一個不真實的自我,稱其為“化身“,在鍵盤前花幾小時時間販賣空中樓閣,開設網路商店,買真實的商品,甚至和真人的化身產生虛擬愛情(而非和自己的配偶)。這似乎讓我們看到”在網際網路上,人們想要真實“這個觀點的虛偽性。對於這個勇敢的新世界(裡面居然有這樣的化身!),我的理解是:有人想要真實,有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