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議很快就出來了,那就是後退一步,國鈔要發,但不發那麼多,只將現有的聯票轉為國鈔,在中央官俸、軍費和相關政府運轉上用國鈔。
李肆點頭認可。於是在這一年,也即是聖道十五年。英華法定紙幣面世。稱呼為“華兩”,票面為一到十“兩”,“兩”字加了金旁,顯示這非白銀計重。
這一步變革背後還有眾多細節。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變銀本為金本。大家都認為,華夏非產銀之國。大宗白銀都來自國外,以銀為本就是失了本國金融根基。
本國雖也少產金,民間也少用金。但金終究是厚值之物。如果說財貨繁茂。紙鈔增值,必須要多發,本金卻不足的話,那就輔之以國債和國家其他資產調劑,同時漸漸壓低金本比例。
這也是效仿歐羅巴諸國之策,特別是不列顛。畢竟在金融上,華夏還是學徒。有先進經驗就要虛心學習。以金為本的話,本國金融可以從根底上把控在手。
那麼本國這麼多白銀用在哪裡呢?用在半兩銀幣和小額銀幣上,將其壓入小額貿易裡,漸漸取代銅錢。
如此出現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金銀比價,這就需要計司聯合西院和金融業從各方面進行把控。
幣制改革方案的框架敲定後,鄔亞羅爭到了第二棒,他要談的是全面推動工業之事。
“給鋼鐵、機械、織造和各類工坊補貼,推著他們用新機器、新工藝!讓商貨更多,成本更低,價格更便宜!”
鄔亞羅代表國中工閥利益集團,自然想趁著江南平定,終於有心力辦大事的機會來撈一把。而工閥這訴求跟商閥是一致的,中書省彭先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