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旨,毛澤東才使這三項任務在我軍管理中得以完成。

2001年,在21世紀管理國際研討會上,美國德魯克基金會主席弗朗西斯·赫塞爾本發表了題為“新世紀的使命管理”的演講,提出“一切工作都源於使命,並與使命密切相關”,“你不需要為了管理而成為管理者,你是為了使命而成為管理者。你所做的一切工作,無非是與大家進行溝通,讓大家接受這個使命,然後團結帶領大家,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弗朗西斯·赫塞爾本在新世紀所倡導的,不正是70多年前毛澤東所做的嗎?

二、解開對宗旨問題認識常出現的六種困惑

關於宗旨在我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應該說歷史已經作了結論。從理論上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否認宗旨在管理中的價值。可在現實生活中,對企業家是否應該將創造顧客視為唯一宗旨,對企業員工能否真正接受這一宗旨,許多人仍存疑惑。在一些人看來,辦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為顧客服務只是賺錢的途徑之一。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僅是個人,企業也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他們認為,國外管理學強調宗旨的重要,那是因為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國內一些企業竭力宣傳企業宗旨,只是為了在公眾面前樹立良好形象。他們根本不相信在目前國內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創造顧客的宗旨能夠為企業家和員工真正接受,能夠在企業管理中發揮作用。顯然,如果對宗旨的認識問題不徹底解決,別的方面說得再熱鬧也沒用。所以,從正面介紹了建軍宗旨在我軍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後,需要對當前在企業宗旨問題上的一些模糊認識,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

1�信仰等精神需求能夠成為支配性的人生需求嗎

一些人懷疑宗旨的價值,主要來源於對人性問題的片面認識。在他們看來,人都是自私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需要,根本不可能有人將服務他人作為人生目的。自然人尚無可能,法人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將為顧客服務作為企業唯一的宗旨,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反駁這種觀點,可以從歷史及現實生活中舉出許多與之相反的事例。不過,這恐怕不足以令人信服。有人會說,什麼事情還能沒個例外。少數人也許願意奉獻,可大多數人肯定不願意。所以,靠舉例是無法說清楚這個問題的,必須從理論上對人性特別是人的需求展開作些分析。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的主要錯誤在於,將人的需求等同於物質需求,又將這種物質需求視為固定不變的天性。而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所謂固定不變的天性,現實中的人,其需求都是後天形成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結構。其中信仰等精神需求佔重要位置和相當大的比重,所以,人對精神的需求有可能超過對物質的需求,甚至超過對生存的需求,成為壓倒性、支配性的需求。這是從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引出的觀點。筆者認為,只有依據這一觀點,才能科學地解釋異常複雜的人類需求現象。

前面講到,所謂信仰就是將個體有限的生命與某種具有絕對價值的、超越性的東西聯絡在一起,並願意為之奮鬥、奉獻直到犧牲一切的那個東西。人為什麼需要信仰?為什麼會出現為信仰而獻身的社會現象?因為信仰對於人有多重意義和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據。說簡單點,就是提供生命的意義。個體的生命都是短暫的,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世俗生活中人們追求的一切——金錢、權力、榮譽、親情等,都會隨個體生命的結束而失去。所以,作為唯一能夠認識到無限存在的有限生命,人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人生歸宿,一個值得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這個目標對一個人來說很可能是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的,但就像航船需要燈塔一樣——也許永遠無法駛達遠在天邊的燈塔,可對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來說,有沒有前進的目標結果卻全然不同。

信仰是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現象。越是現代社會,人類越需要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支撐。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獲得極大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從生活重壓下解脫出來,生存基本不成問題後,為什麼活著的問題便凸顯出來。同時,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和穩定感;伴隨著人們對物質方面與日俱增的依賴,人們在思想情感上越來越疏遠;現代人很容易產生無依無靠的孤獨感,迫切需要透過信仰等方式,獲得精神支柱,與社會、與他人重建精神聯絡。

從這個觀點出發,讀者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西方社會,科學技術越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越富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