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帝的安全。看著正義凜然的隨從武官,漢景帝只好讓步。儘管那隻野豬最後放過了賈姬,但漢景帝的鬱悶和懊惱可想而知。
作為皇帝遊獵途中最刺激的新聞,此事迅速傳遍皇宮。有人笑郅都呆,有人說郅都莽,只有竇太后獨具慧眼,明白無誤地體察到了郅都的忠。她獨擋滔滔眾議,決定以黃金百斤獎勵郅都。從此,郅都走進了太后的政治視野,走上了政治康莊大道。先任濟南太守,後任專司首都治安的中尉。升遷之後的郅都,原則更加分明,莫說接受賄賂,就是連私人請託的來信他也從不拆看。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出來做官,照顧父母已無可能,只有為國鞠躬盡瘁。弄得同級別的官員對待郅都如同對待上級領導。
郅都威名大震,在濟南的時候,當地的壞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會噩夢連連。他治理濟南才過了一年,當地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所有的壞人都跑到外地去了。周圍十多個郡的郡守畏懼郅都就像畏懼上級官府一樣。
郅都的名聲遠播,甚至達到了匈奴的地盤。當他任雁門太守時,匈奴乾脆領兵離開了漢朝邊境,直到郅都死去時,一直沒敢靠近雁門。據說,匈奴內部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樣的木偶人,讓騎兵們奔跑射擊,以培養士兵的心理素質。可是,連續幾年,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射中木偶。匈奴士兵看到那個木偶就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哪還有心再練射術。也許這裡面有誇張的成分,但匈奴害怕郅都卻是真的。
很顯然,郅都的發跡全賴竇太后賞識,但他並不因此就對竇太后方面的人網開一面。漢景帝的兒子、竇太后的孫子臨江王劉榮因被人指責建造房屋時佔用了宗廟土地而被召回京師接受訊問。依據漢律,京城和各諸侯國、各郡都建有開國皇帝劉邦和太祖文帝的廟,宗廟享有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其尊嚴不容侵犯,誰動了宗廟的一草一木都會受到嚴厲的懲處。因此,劉榮被控佔用宗廟土地就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情,不論控告是否屬實,劉榮都必須接受訊問。臨來的時候,劉榮的車軸突然折斷更讓他心裡充滿了不祥的預感,雖然他似乎並沒有侵吞宗廟土地。
劉榮是慄姬的兒子,曾被漢景帝立為太子。當他身為太子之時,他的母親慄姬曾經大義凜然地拒絕過長公主劉嫖的求婚,長公主的女兒阿嬌終沒做成他的未婚妻。因此,長公主對於慄姬和劉榮心存不滿,經常在漢景帝面前詆譭慄姬和劉榮。最後,慄姬自殺,劉榮被廢,讓皇帝給趕到了臨江。劉榮和竇太后方面的人有私交,竇太后侄子竇嬰當時就是太子傅,雖然後來劉榮因事牽連失去了太子地位,但他和竇太后非同尋常的關係卻是公開的秘密。也許是考慮到和郅都的特殊關係,皇后點名讓郅都負責處理此事。
劉榮顯然也沒有把郅都當作外人,他見到郅都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郅都索要刀筆,準備向父皇上書解釋。但是郅都的原則讓劉榮感到了絕望,郅都認為劉榮私下上書皇帝不合律條,因此嚴禁任何人為劉榮提供方便。最後還是身為故交的竇嬰費盡一番周折才把刀筆送到劉榮手中。
受盡屈辱的劉榮用竇嬰提供的刀筆竹簡刻完給父皇的書信之後,隨即自殺。
長期為竇太后所推崇的郅都的原則此時卻害慘了竇太后,此事真讓她大跌眼鏡,氣不打一處來。盛怒之下的竇太后隨即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將郅都免官。若干年之後,竇太后依然餘怒未消,找了個機會將郅都殺掉了。
真乃成也“原則”,敗也“原則”。
然而,事猶未了,若干年之後,司馬遷作《史記》之時,郅都再次被拉了出來,以“酷吏”的形象被寫進青史,從此定型。
【個性點評】
郅都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廉潔奉公,執法如山,心無邪念,不懂權變。治理郡縣,能讓所轄地區夜不閉戶;治理邊事,能讓匈奴望風而逃。這樣的幹部無疑極其難得,尤其是在家天下的體制內。然而,郅都卻被司馬遷列進酷吏之中,且名列酷吏之首,也許司馬遷自有其深意,但對於當事者郅都來說,卻有失公允。
郅都之錯在於矯枉過正,矯枉過正總比法外施恩要好得多。黃震在《黃氏日鈔》裡曾說過這樣的話:“郅都非酷吏也,而酷吏實自郅都始也。”非酷吏而榮膺酷吏之首,郅都實在比竇娥還冤。
中行說: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給你好看
漢文帝時期,匈奴的首領是老上單于。老上單于剛即位的時候,漢文帝繼續實行和親匈奴的政策。
這一次派去護送公主的使節是宦官中行說。因為中行說是燕人,生長朔方,熟知匈奴情狀,派他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