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華易逝。“惜此時”,你要珍惜此時眼前的一分一秒,你不要想,沒事,我今天不珍惜了,明天我加倍找回來。有這種想法,你基本就惜不了時,要“惜此時”。很多現代人的生活是不怎麼規律的,一般是該睡的時候不睡,該起的時候不起,這個太普遍了。古人把這種習慣叫做起居不時,你不按照這個規律,不按照最正常的狀況安排你的作息,古人認為是很不好的習慣。
假如我們現在碰到有個人,覺得他實在太不爭氣,實在太讓我們失望,我們對他又愛、又恨、又急,那麼我們經常會怎麼說?你啊,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它的出典是《論語·公冶長》,是說宰予大白天睡覺,在不該睡覺的時候睡覺了,孔子正好要找他。宰予是孔子的學生。別人告訴他:老師,宰予在睡覺。這一下,孔子知道了,情況很嚴重。孔子生氣了,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意思是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似的牆壁粉刷不得,對於宰予你這樣的人,我有什麼好責備的?我理都不理你,連說都懶得說你。
孔夫子基本上是溫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去看《論語》,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說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本來,宰予是孔子眾多弟子當中非常討孔子喜歡的一個,因為他很會說話,說起來頭頭是道,娓娓動聽。最早,孔夫子認定,宰予一定很有出息,對他寄予厚望。就是因為這一頓在不恰當的時間眯的一小覺,孔夫子一下把宰予徹底看扁了。很多著名的學者和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時間的,他們不捨得浪費一分一秒。雖然這些學者的起居習慣、作息時間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抓緊時間,不浪費一分一秒。“朝起早”最好的例證還是季羨林先生。老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裡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起來忙半天了,雞一看那個窗戶裡燈亮了,就喔喔叫兩嗓子。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說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麼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常要開會,您怎麼能寫出那麼多東西啊?季先生只不過哈哈一笑,說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能夠用來工作的時間卻不一樣,所以,第一,在於你會不會利用時間;第二,你會不會擠出時間。珍惜光陰,就會使我們的生命延長。實際上,使我們擁有更多的有效的學習時間和工作時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謹之一(2)
接下來《弟子規》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後,你總歸要洗洗手的。
古人為什麼說“兼漱口”,為什麼不刷牙呢?因為古人沒有牙刷,沒有像我們一樣每天刷牙的習慣。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刷牙的習慣還是受了印度的影響,隨著佛教傳進來的習慣。刷牙最早是用齒木,一種比較軟的木片。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把這個木頭放在嘴裡像嚼口香糖一樣,達到刷牙的目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拿這個木片,用嘴先咬一咬,咬軟了以後再刮牙齒。但是古人也有比我們講究的習慣,用齒木還得刮舌苔。這一點我們是到這幾年才認識到的。
穿衣戴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會。可是,《弟子規》為什麼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國古代穿戴整齊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弟子規》講,“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帽子要戴正,紐扣得扣上,襪子和鞋子都要合腳,該繫帶的要繫上,古人的襪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這四點要求從今天的年輕人身上很難看到。因為今天的時尚跟《弟子規》不太一樣,今天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戴帽子的,帽子有各種各樣戴法,但是很少看見戴正的,基本上是歪戴的;衣服上釘滿了無數閃閃發亮的扣子,但不是拿來扣衣服的,基本上是看的,前面反而是咧開的;襪子耷拉著,鞋子趿拉著,反正都比較大。有人穿襪子時一隻腳一個顏色,我還看到過兩隻鞋的顏色也不一樣,所以這個也是很奇怪的。這樣一種時髦的風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們的老祖宗從地下請出來,你請十個出來,能夠給嚇暈十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