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這樣呢?因為十個裡邊難保有一個膽兒比較大的,嚇回去再回來看一次,還得嚇暈了。
《弟子規》中“冠必正,紐必結”的要求,被中國古人視為衣冠整齊的基本標準,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為此犧牲生命。那麼,究竟什麼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為穿衣戴帽這樣的小事而喪命呢?
《論語》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七處,他是孔門弟子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中國傳統中流傳著很多和子路有關的故事,比如百里負米,子路想孝敬自己的媽媽,但又沒什麼錢,他聽說一百里以外的一個地方米比較便宜,於是跑了一百里路給媽媽背了一袋米回來了,這個故事被視為孝敬父母的典型。還有一個故事叫聞過則喜,通常情況下,我們聽到別人批評一般都不高興,但子路只要聽到有人批評自己,馬上就會改正。只要真的是錯,聞過則喜。
他還是一個非常勇武的人。子路從小就“性鄙,好勇戾,冠雄雞”,他的打扮也跟孔門弟子不太一樣,他頭上戴著雞冠帽,佩著劍,很英武,很忠誠。在孔門弟子當中他是一個有特殊地位的人,因為他不僅是孔子的學生,而且還是孔夫子的車伕兼保鏢。孔夫子經常會被人罵,但自從有了子路這個學生以後,罵他的人就少了很多。孔夫子對子路也很信任,說如果有一天我走投無路了,大概只有一個人會跟著我,那個人就是子路。
子路是一個性格非常特殊的人,雖然他對老師非常忠誠,但是有時候他也批評老師。“子見南子”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有一次,孔夫子想拜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想利用這位夫人的關係接近國君,把治國的道理教給國君。但是衛靈公的夫人在當時名聲不好。孔夫子猶豫了半天之後還是決定去見南子。子路知道後,非常生氣,說:老師,你怎麼能去見這麼一個女人啊?逼得孔夫子朝天賭咒。孔夫子百般無奈只好對學生說:我是為了給國君講治國的道理,才去接近南子的,如果不是的話,老天罰我。
謹之一(3)
子路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可愛又有才華的人,可惜最後死在了帽子上。衛國發生內亂,子路看不過去要罵這些亂臣賊子,結果有一個人一下把子路的帽子給打歪了。一般人帽子被打歪了,已經很危險了,肯定跟你拼命啊。誰知道,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說我可以死,但是我帽子不能打掉啊,所以他就把帽子給繫好,這麼一弄,就被亂臣賊子砍成肉醬了。子路死就是因為帽子,所以“冠必正”對古人來講是很要緊的。
晉文公是中國古代一個很有名的國君,有一次打仗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鞋帶鬆了,不跟腳了,他居然把手上的武器放下來,先把鞋帶給繫好。幸好他是一代國君,旁邊有很多護衛,如果像子路一樣,恐怕也會被砍成肉醬了。所以古人對這些著裝的要求非常明確。你尊崇這樣的要求,養成這樣的習慣,在中國傳統當中都是給予讚美的。
如果不講究這些會怎麼樣?
中國古人,對於衣冠整齊的重視,在現代人看來似乎無法理解。那麼,古人為什麼會把衣著是否整齊看得如此重要?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著裝習慣,又會怎樣呢?
如果你從小不養成一個比較好的著裝習慣,那麼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後,無論是你的上級,你的師長,或者你的同事,都不會對你有好印象。現在課堂裡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穿得很暴露,濃妝豔抹,帽子戴得不像帽子的樣子,鞋子穿得不像鞋子的樣子,衣服該扣的不扣上,這種情況都不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比如,一個年輕小夥子的襯衣,當然不必像《弟子規》要求說的有紐必結,但是,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的襯衣兩三個釦子不扣,你會作何感想?輕的說這個人不修邊幅,重的說這個人流裡流氣。相反,如果你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衣服穿得很得體,釦子該扣的都扣好,鞋子該繫鞋帶的都繫好,那麼,在課堂裡,你就會給老師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去找工作的時候,也會給面試官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跟大家交往,大家都覺得你是一個比較負責任的人。這個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當一個人成長起來以後,這個習慣就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弟子規》不僅對孩子怎麼穿衣服做出要求,而且對放衣服也做出了要求。你在家裡歸置衣服要講規矩,要放在合適的地方,要有固定的位置,這也是不容忽視的生活習慣。所以《弟子規》接著講,“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你放你的帽子和服裝,應該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要到處亂塞,以免把衣服搞髒了,把環境搞得很亂。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