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聲的〃注〃、讀上聲的〃女〃押韻;《卜運算元》中讀去聲的〃夜〃、〃謝〃與讀入聲的〃節〃、〃月〃押韻。這些都是上面所說的過渡情形。
人間詞話之六十一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上密合,可謂神悟。(此詞汲古閣刻《六十家詞》失載。黃蕘圃所藏元大德本亦闕,後屬顧澗蘋就汲古閣抄本中補之,今歸聊城楊氏海源閣,王半塘四印齋所刻者是也。但汲古閣抄本與刻本不符,殊不可解,或子晉於刻詞後始得抄本耳。)】
科學家和詩人都對身處世界的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無窮的想象力,所不同的是科學家探求其緣由,而詩人則是感悟其神髓。
看看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詩人序中已經說明,古來只有人待月而吟,無人做送月之賦,於是詩人意興頓生,仿屈原《天問》之體作此詞。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可憐,即可愛之意。月輪孤懸於天,每每西落,詩人不禁想她是去向何方了呢?〃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這就是老王所言,月輪從這邊西落,其實是從另一邊的東方升起,天那邊果然是別有人間。這既是所謂〃神悟〃。〃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天外浩瀚,難道是浩浩長風吹動月輪?很神奇而浪漫的想象,雖然現在看起來很簡單。〃飛鏡無根誰系?〃月輪如明鏡,空懸於天,是什麼繫住了她呢?(別回答是地心引力,除非你一定要做那個大煞風景的人,始終保留神秘感,是浪漫的準則之一)〃姮娥不嫁誰留?〃嫦娥在月宮一定感到孤寂無依,是誰又留住了她呢?仙子也有情感,誰不定她已經化身下凡,此刻就在我們身邊吧。找找看?應該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了吧。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說月輪經海底而行,但這個說法的確讓人疑惑。〃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只怕海底的巨鯨,來回奔突,會把月宮的那美輪美奐的宮殿撞破了吧?〃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魚蝦自然能在水裡自由遊弋,但可愛又可憐的小玉兔又怎麼能潛水呢?〃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他們都安然無恙,那月亮怎麼樣慢慢的變成一輪彎鉤呢?(其實小辛同學是在說,如果月亮只剩下以前的一半甚至更少,那些宮殿又到哪兒去了呢?)
看得出來,小辛同學真是非常有好奇心。童心未泯的他開始質疑老師所教給他的月亮,而尋求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月亮。老王說得沒錯,小辛同學的確天資聰穎,領悟到了超越他時代的某些宇宙奧秘。或許我們應該感謝他,是他讓我們在詞濃郁的古典雅緻之風中嗅到了一絲極為特殊的清新味道。
人間詞話之六十二
【譚復堂《篋中詞選》謂:〃蔣鹿潭《水雲樓詞》與成容若、項蓮生,二百年間,分鼎三足。〃然《水雲樓詞》小令頗有境界,長調唯存氣格。《憶雲詞》精實有餘,超逸不足,皆不足與容若比。然視皋文、止庵輩,則倜乎遠矣。】
譚獻(1832…1901),原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近代詞人,學者。《清史稿》有傳,編有清人詞選集《篋中詞》,有詞集《復堂詞》傳世。
蔣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蘇江陰人。詞風雅緻悽婉,沉鬱悲苦。有《水雲樓詞》。
項廷紀(1798…1835),原名繼章,又名鴻祚,字蓮生,浙江錢塘人。多以蕭瑟衰殘之境表其苦恨綿長之意,詞集有《憶雲詞》。
皋文即張惠言,止庵即賙濟,分別在第四條和第十一條中有介紹。
先看看蔣、項二人詞作。
謁金門蔣春霖
人未起,桐影暗移窗紙。隔夜酒香添睡美,鵲聲春夢裡。
妝罷小屏獨倚,風定柳花到地。欲拾斷紅憐素指,捲簾呼燕子。
揚州慢(癸丑十一月二十七日,賊趨京口,報官軍收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