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的藩鎮。藩鎮不受中央控制,自行其事,唐朝就此衰落。無獨有偶,唐代中後期的宦官專權也愈演愈烈。順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擁立,權閹成為唐朝實際的統治者。公元875年的黃巢起義宣告了唐王朝的結束,割據的藩鎮各自稱王,中國又一次進入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皇權時代中國的哲學與科學(三)

前面說到中國分裂進入五代十國時代,五代呢,是在中原(北方)地區出現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而十國則是在中國南方包括四川地區出現的割據政權。而它們基本上是從唐王朝的藩鎮演化而來的。五代中最後一個朝代後周的統治者周太祖吸取前人過分信任武夫的教訓,留心人才,廢除苛捐雜稅,使後周強大起來,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藩鎮逐漸擁兵自重,與朝廷對抗,連年混戰。各藩鎮的統帥為了牢固的控制軍隊,一般都挑選精兵作為牙軍。這些軍人大都是脫離了生產的職業軍人,父子相承,世代為兵,非常驕橫,小不如意,就敢逐去主帥,另外推舉將領。而一些下級將領,與部下軍士關係密切,更可以透過這樣的手段,達到掌握藩鎮大權的目的。在唐末的混戰中,朱溫逐漸強大起來,他透過招募和選練,擁有的軍隊逐漸強大,從而取代了唐王朝建立後梁王朝。後梁軍隊的主力是中央掌握的禁軍,藩鎮軍中的精銳都被選到禁軍中,藩鎮的實力已經遠遠低於中央,不可能與朝廷對抗。這是朱溫吸取唐朝教訓的結果,但這也使威望較高的禁軍將領飛揚跋扈,有機會起來造反。以後的後唐、後晉、後漢都大抵採用這樣的軍制,朝廷的主力軍就是禁軍,而禁軍的向背,也往往決定了皇帝的更替和朝廷的興亡。後周周世宗柴榮借高平大戰的機會,對禁軍進行了整頓,使驕橫的禁軍稍微收斂,透過招募和選練,實力也得到了增強。周世宗能夠駕御將領,他死以後,禁軍的舊病復發,擁立趙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 趙匡胤本人經歷了五代的混戰,從禁軍中起家,對軍制的弊端非常瞭解。所以他當上了皇帝以後,首先就著手整頓禁軍。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撤換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將領,換上了一些資歷比較淺,相對平庸的將領,便於自己的控制。不再任命總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官職),而侍衛親軍都副指揮使也不再任命,這樣侍衛馬軍和侍衛步軍遂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稱三衙。三衙掌管禁軍,地方上的廂禁軍也隸屬於侍衛馬軍或者侍衛步軍,三衙掌握了全部的軍權。但三衙的職掌大為減少,主要負責訓練。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選授,軍隊的調發更戎,以及兵符的頒降,是由樞密院掌管的。而在禁軍作戰出征的時候,宋太祖往往派其他的官員作為統帥,戰事結束,兵歸三衙,將還本職。這樣握兵權、調兵權、統兵權三者分開,將領失去了與士兵的密切聯絡,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擁兵自重。

宋初軍制的制定,宋太祖可謂是用心良苦,他充分吸取前代的教訓,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唐末五代的弊端。宋朝中軍中小的兵變有一些,但再沒有出現大的動盪。而在宋初平定各個割據勢力和防禦遼國的戰爭中,禁軍還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宋太祖頗有軍事才能,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制度的好處。而北宋後來的皇帝沒有宋太祖的才能,在制度上又墨守成規,宋初軍制的弊端就越來越突出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士兵缺乏訓練,將領不熟悉士兵的情況,給作戰指揮帶來了很大的問題。而禁軍招募和選練制度的越來越流於形勢,宋朝統治者為了防止民眾造反,在災荒之年,大量招募破產的農民為兵,雖然減少了民變,但因為缺乏訓練,禁軍數量急劇膨脹,戰鬥力卻大大下降。皇帝在選拔將領的時候往往只注重他是否聽話,而不注重才能,在作戰指揮的時候,又多對將領進行遙控,束縛了他們的指揮。這使得北宋雖然有百萬大軍,但在與遼國和西夏的作戰中卻連連失利,處於被動防禦的地位。

宋朝建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首先削減州郡(府、州、軍、監)長官的權力,不許他們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州郡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也都收歸朝廷。又規定州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另設“通判”,使其互相牽制。後來,又把全國州郡劃分為十五路,陸續在各路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提舉常平四司。除安撫使用武人外,其他也都由文臣擔任。路、州、縣的官員都由中央官兼攝,屬於臨時指派的性質,“三年一替”。此外,南方各州郡的城牆和護城河,絕大部分被毀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