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可悲!
漢武帝時代,國勢不可謂不強盛,可也上演過“和親”的悲劇:漢武帝的女兒細君公主,揹負著和匈奴修好之使命,遠嫁冰天雪地的朔漠。資質嬌嫩的她,過慣了皇宮中錦衣玉食的日子,極不習慣胡地“氈為房,地為床”的遊牧生活,鬱鬱寡歡,積憂成疾,年紀輕輕便撒手人寰。
隋朝的義城公主,派遣到突厥和親,竟四次改嫁,也算十分不幸。可被大破突厥的李靖將軍俘獲後,嫌她“無恥”,將這位手無寸鐵的公主斬首於路邊,而她的丈夫頡利可汗卻得到赦免。
在前朝唐代,“和親”發生變化,再也不是軟弱妥協的表現,而是大唐主動與邊疆少數民族建立友好關係的一項舉措。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非常注意同周邊各民族的關係,對他們恩威並重,一視同仁。
貞觀八年冬,吐谷渾進攻涼州,太宗再次派大將李靖為西海道行軍總管,統領大軍去征討,將侵犯大唐的吐谷渾兵馬殺得落荒而逃。幾天後,吐谷渾派使者上表大唐,情願投降。此時,老國王已自殺,其子慕容順被太宗下詔封為西平郡王,仍然統轄原來的部落。然而,慕容順很快又被心懷叵測的族人殺害,他的兒子諾葛缽機智地躲過了一劫。太宗很快派大將侯君集前往,平息了叛亂,扶持諾葛缽做了可汗,太宗封他為河源郡王。這位年輕可汗感念唐朝的大恩大德,親自到長安拜見太宗,並請求能和唐室結親。太宗看他氣概英武,態度恭順,心生喜愛,更重要的是出於長治久安的考慮,便將女兒弘化公主嫁予他。諾葛缽如獲至寶,千恩萬謝地帶著公主回國去了。至今,在青海湖北岸的一隅,留有一座名曰“黑城子”的故址,據說就是當年為弘化公主修的宮殿。吐谷渾本來沒有城池,逐水草而居,為了大唐公主的到來,也開始有了定居點。
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奉太宗之命遠嫁松贊干布,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和親”使者。唐蕃古道上,處處留下了她的芳蹤,傳頌著她的故事。而且雲錚知道,即便是一千多年以後,文成公主“和親”的佳話仍然歷久彌新,廣為流傳,而那些血腥仇恨的記錄,早已湮滅在歲月的長河中,塵封在歷史的暗角里。
可見,從和親的動機來看,有以下兩種情形:
一是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弱為出發點來決定是否和親。這一點又包含了兩種情況:一是當中原王朝實力薄弱時期,為了求得邊境安寧,不得不與少數民族和親,如漢初劉邦與冒頓單于的和親;二是當中原王朝勢強力大時,少數民族為了尋求中原王朝的認可和支援,或由於嚮往中原先進生產及生活方式,主動向中原王朝請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請婚。
二是透過和親政策,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透過與突厥的和親,使突厥貴族進入皇族,優待他們,利用他們比較熟悉本民族的優勢,給他們封官加爵,從而達到對突厥的統治。
不過雲錚有一點一直沒有想通,為何和親的女子,不論在什麼原因的條件下,都是漢女外嫁,而不是番女內嫁呢?
如果說中原王朝國力衰弱的時候,男人窩囊只能靠女人買單,那麼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憑什麼倒黴的還是中原女子?憑什麼就不能反過來,讓這些“蠻夷”之國的公主內嫁漢人皇帝呢?
再說中原王朝和親嫁女到番邦,虧本的時候太多了,就算國力強大的唐朝也不例外。比如說唐中宗景龍四年,唐朝不僅把金城公主進貢給吐蕃人,一年後唐睿宗還把黃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讓給吐蕃,從此吐蕃取得戰略地理上的優勢。這可算是唐朝和親史上最賠本的一次屈辱和親,這也是唐朝割地的開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吐蕃人不止享受唐朝的皇室美女,還霸佔了唐朝一塊水草肥美的戰略要地。而且還照樣掠奪唐人。
唐玄宗時期更是唐朝屈辱和親的密集期,這期間永樂公主、燕郡公主、東華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靜樂公主、東光公主等等先後送給了野蠻人契丹與奚,可是最後契丹人與奚不領情把進貢的幾個和親公主竟給宰殺了。後世《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說了:“745年,唐廷試圖用建立新通婚聯盟的辦法來恢復和契丹的關係,但是沒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殺。”唐朝此舉丟盡了國人的顏面。
因為有這些先例在前,雲錚對漢人嫁女和親那是痛恨之極,他的一貫看法就是:要和親?行,你嫁女兒來我們天朝吧。
原本,這只是他心底裡的一個想法,就算他穿越到了這樣一個“古代世界”,也完全沒有料到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