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小說:度心術 作者:中國長城網

他—見董卓,就違心地恭維說:

“大人恩威俱重,天下仰慕,我何幸受到大人這般重用呢?大人儘管吩咐,我一定竭心盡力啊。”

董卓素聞他的剛直,不想他卻如此恭順,禁不住大喜過望。他封他以高官,表面上尊寵他。

有人私下責怪蔡邕變節,蔡邕總是付之一笑,並不辯解,他告訴家人說:

“別人說我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可再誠實無忌了。時下人人都虛偽奸詐,我不這樣,不僅改變不了什麼,還會把我的性命賠卜,你們也會遭殃。”

董卓破誅殺後,司徒王允深恨蔡邕依附董卓,把他下獄。蔡邕自道苦衷,乞求接受額上刺字、砍去雙腳的刑罰,以便續成漢史。馬日磾還極力勸說王允道:

“董卓暴戾,蔡邕也是迫不得已才依附他,這絕非他所情願。大人不如留他一命,也好讓他續成漢史,流傳後代。”

王允恨恨地說:

“蔡邕身為國家大臣,與賊同謀,一唱一和,他欺騙世人已很久了,這才暴露出了他的小人嘴臉。偽君子最讓人生恨,殺他正可警戒世人。

許多士大夫憐憫蔡邕,為他出面說情,都被駁回,蔡邕終死於獄中。

【原文】

自欺少憂,醒而愁劇也。

【譯文】

自我欺騙能減少憂慮,清醒卻使愁苦加劇。

【釋評】

俗話說,難得糊塗,讓自己糊塗起來,不欺騙自己是不行的。欺騙自己並不全是“罪惡”,它是把自己從困境和迷惑中解脫出來的可行之法;有了這種善意的欺騙,人們才會不事事較真,不執迷不悟。清醒的人是痛苦的,看透世相與人生,卻無力擺脫,這種痛苦會更加劇烈。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自欺不失為一種調和劑,為了更大意義上的生存和發展,就該對自己和別人多些“寬容”與“曲解”。

【事典】趙匡胤的厚待

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做了皇帝之後,先後用了13年時間,滅掉了南平、武平、西蜀、南漢、南唐等五個諸侯國。完成了統一南方的大業。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2月,南平被滅後,對如何處置南平主高繼衝,群臣多有爭論,很多大臣主張斬草除根,他們上書說:

“天下紛亂已久,割據稱雄的人從未死心,今幸有陛下雄才大略,國家才有統一之望。高繼衝身為南平舊主,經營有年,若不殺之,南平百姓總不免對他抱有幻想,一旦局勢有變,禍亂很容易再起。何況殺高繼衝可震懾其他諸侯,令其懼我天威。”

趙匡胤自知此事關係厲害,也有意殺高繼衝以絕後患,他和大臣趙普談論此事時,趙普卻表示了反對,他說:

“高繼衝戰敗被俘,殺他易如反掌。可那些尚未戰敗的諸侯,見此必會破釜沉舟,死拼到底,這就只能增添我軍的傷亡了,於大宋不利啊。”

趙匡胤自覺趙普言之有理,但他並不相信高繼衝會真心歸順,一時頗為猶豫。

趙普看出了趙匡胤的顧慮,他於是又進言說:

“不殺高繼衝自不是我們的本意,但為了籠絡人心,誘降其他諸侯,這樣做並無壞處。陛下現在不要想高繼衝是否誠心歸附,只要陛下厚待於他,其目的也就達到了。萬一高繼衝復叛,那就是他咎由自取,以宋之力還是可將他攻滅的。”

趙匡胤至此方笑,口道:

“為了一統天下,朕糊塗一次又何妨?只是便宜了高繼衝。”

於是,趙匡胤不顧群臣勸阻,不但不殺高繼衝,反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

同年7月,宋滅武平,趙匡胤又特赦了武平主周保權的罪,授他右千牛衛上將軍之職。

乾德三年(965年)六月,西蜀被滅,趙匡胤拜西蜀主孟昶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他為秦國公。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六月,宋滅南漢,南漢主劉鋹被俘。劉鋹惡名昭著,十分殘暴,趙匡胤本不想厚待他,他私下對趙普說,

“朕厚待降王,乃是應變之策:似劉鋹者人多痛恨,殺之正可順應民心。”

趙普一聲嘆息,說:

“既是應變之策,就當一力執行。劉鋹已無法為惡,為大局計陛下不要感情用事,過於善惡分明瞭。”

趙匡胤思慮多時,他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成見,任命劉鋹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封思赦侯,俸外別給錢五萬,米麥五十斛。

劉鋹被封,時人皆感意外。南漢故地那些妄想復國的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