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也失去了煽動民眾造反的藉口,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正月,南唐國滅,南唐主李煜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其子弟宗屬都授予了官職。
吳越國國王錢俶曾到宋朝拜見趙匡胤,群臣紛紛上書請求把錢俶扣留,以此要挾他歸順宋朝,奪其土地。趙匡胤自度這不失為一個良機,但他反覆考慮之下,還是違心地決定放錢俶回去,他向群臣說:
“朕也想將錢俶留下,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此事縱然有成,也會讓世人人心不服,罵朕不義。征服天下不能急於一時,朕只能這樣勸自己了。”
趙匡胤把群臣的章疏送給錢俶,讓他在回去的途中觀看。錢俶一待看過那些建議宋太祖扣留自己的章疏,臉色驟變,心中害怕,又禁不住對趙匡胤十分感激。宋朝平定江南後,錢俶便主動獻土臣服了。
【原文】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譯文】
被人欺騙不要發怒,憤怒只能讓人失去的更多。
【釋評】
在受騙上當面前,保持理智和良好的心態,就不會意氣用事,從而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也就可能了。受騙上當並不是特別難堪的事,難堪的是一再被人欺騙而不覺。憤怒是對自己的懲罰,它對改變現狀毫無用處。一旦因為憤怒讓自己思雉混亂,行為偏激,這第二次傷害就只能算在自己的頭上。不慍不怒,才能沉著冷靜,反擊有力。
【事典】嬴政的改過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親政之後,重視農業生產,興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使國家的糧草儲備十分充足,國力更見雄厚。
韓、趙、魏、燕、齊、楚六國擔心秦國過於強大,自己勢將不保,於是千方百計地謀劃削弱秦國。
韓國苦思冥想,終想出一計。韓國派水利專家鄭國前去秦國,名義上是幫助秦國興修水利,其本意卻是想借著水利建設來耗費秦國的人力物力。
嬴政不知其計,他親自召見鄭國,十分高興地說:
“你能為秦國造福,寡人一定重重有賞。你但有所求,只管向寡人提出好了,寡人一定會設法滿足。”
嬴政派人隨鄭國到全國考察。鄭國為使計劃實現,表現得十分認真和不辭勞苦,他設計了全長三百多里的引水渠,併為此極端誇耀欺騙說:
“此渠一旦建成,足有大半秦國可受其惠,增產的糧食更不可計數了。大王信任在下建此大功,近可保秦國豐衣足食,遠可使大王青史留名,實可喜可賀也。”
嬴政聽了十分受用,馬上批准開工興建。鑑於這項工程開支浩大,一位大臣猶豫再三,終忍不住上奏說:
“秦國雖強,也用不著把國力全都耗費在修渠一事上。修渠固然重要,但若使秦國由強變弱,便不可取了。如今敵國在側,虎視眈眈,大王當以興兵為要。”
贏政為鄭國騙言所惑,興奮之情正在高漲,他不假思索便拒絕了大臣的勸諫,讓鄭國全權負責修渠之事。
水渠修到一半之時,有人向贏政密報,說鄭國是韓國派來的奸細,他的目的只是要削弱秦國的實力。贏政將信將疑,於是派人查證此事。真相大白後,嬴政憤怒異常,秦國的大臣也感到被騙受辱,怒不可遏,於是他們聯合上書對蠃政說:
“敵國不可信任,敵國之民更不可信賴。現在秦國旅居著各國的客卿很多,他們假意侍秦,必是心懷歹意,圖謀秦國,大王應該把他們一律驅逐出境。”
贏政見書遂表贊同,立即下令驅逐各國客卿。
“逐客令”頒行後,身為楚國人的客卿李斯寫下《諫逐客書》,上奏給羸政,勸他收回成命。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
“先前穆公招攬賢才,從西戎爭取了由余,從楚國宛地贖得了百里奚,又派人從宋國迎接蹇叔,從晉國聘來丕豹、公孫支。五位大賢,都不是秦國人,穆公重用他們吞併了二十多個國家,稱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的新法治國,獲得千里土地。惠王用張儀的計策,拆散六國的合縱。昭王任用范雎,強大了王權,杜塞了權貴私門。以上四位君王依靠客卿而建功,假如他們驅逐客卿,恐怕就沒有這樣的成就了,大王也不該疏遠賢才。”
贏政深為李斯的《諫逐客書》所打動,他平心靜氣之後,自責道:
“寡人怒火攻心,竟一錯再錯,如無李斯上書,寡人悔之何及?”
有的大臣還是堅持驅逐客卿,他們一再對嬴政說:
“六國的客卿都是善辯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