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不以為念,他xing愛奢華,於是私下對家人說:
“丞相小題大作,讓人費解。自古為官者便高人一等,百姓縱有異議,又奈其何?”
諸葛亮看出李嚴的心事,他反覆告誡李嚴說:
“你身為朝廷重臣,凡事都要小心謹慎,以做群臣的表率。不貪而廉本不是小事,更不可視而不見。為官者常在此失去人望,百姓常為此和朝廷離心。”
李嚴不聽規勸,終因邀功取利、貪心太盛而獲罪,被削職為民,流放邊郡。李嚴痛悔難當,並沒有對諸葛亮有一絲怨恨,他曾對家人說:
“丞相責罰於我,今日想來都是我不聽丞相教誨所至。承相尚且為政清廉,家無積蓄,我又怎敢忌恨他呢?”
當李嚴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他嚎啕大哭,悲不自禁,竟因此發病而亡。
諸葛亮的樸實作風,讓下屬心悅誠服,百姓愛戴。在他的感召下,朝廷官吏多能自律,推崇廉潔。大臣費禕處處以諸葛亮為榜樣,他不但不積家財,還教自己的子女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車馬。費禕的子女起初抱怨說:
“官無官威,何以治民呢?我們和百姓無差,百姓就會說朝廷的好嗎?恐怕他們會由此輕視朝廷了。”
費禕在耐心勸教之時,絲毫不為所動。此事傳到諸葛亮耳裡,他高興異常,說:
“費禕深知我心,親歷親為,他有如此見識和胸襟,國家無憂了。”
大將姜維、老將軍鄧芝也是不置私產、資財無餘,更無聲樂之娛,諸葛亮對他們不僅讚譽不止,更放心大膽地予以重用。
諸葛亮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從廉潔入手,細心引導。諸葛亮在率軍出征的百忙中,還抽出時間,給兄長過繼給自己的兒子諸葛喬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諸葛亮晚年得次子諸葛瞻和三子諸葛懷,他高興之餘,並沒有溺愛他們。一待他們年紀稍長,他便經常對他們說;
“你們身為男兒,當要立志為國辦事,為民出力。若讓民敬畏,首先要戒除貪念,如此才是惟一的依靠。”
有了諸葛亮的教導,他的三個兒子後來都讓人敬服。諸葛喬25歲時以身殉職;諸葛瞻和其子諸葛尚戰死沙場;諸葛懷不受晉王朝的爵祿。
史載,諸葛亮去世後,當他的靈柩運到成都時,劉禪親率百官披麻戴孝山城20裡去迎接。文武百官簇擁著劉禪,劉禪當眾放聲大哭,百官亦是哀聲不絕。萬千百姓自發前來,哭聲驚天動地,山林為之變色。
【原文】
眾怨不積,懲惡勿縱。
【譯文】
民眾的怨恨不能讓它積累,懲治惡人不要姑息放縱。
【釋評】
高明的統治者總是想方設法不讓眾怒高漲,從而危及自己的統治。水能栽舟,亦能覆舟,不能駕馭百姓,大難就在眼前。儘管百亂的禍根是封建專制和封建統治者,但每殺一個統治者丟擲的替罪羔羊,百姓的怨恨終是有所消減的。如此緣故,歷史上被誅殺的惡官惡吏雖然不少,卻不能彰顯統治者的公正和無私。
【事典】身陷危難的唐玄宗
楊國忠是唐玄宗時臭名遠揚的奸佞,安祿山造反,便是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為此,朝中大臣多人上書給唐玄宗,勸他順應民心,先誅楊國忠,進而剿滅安祿山,上書中有人便沉痛地寫道:
“民有怨恨,賊有藉口,實罪在楊國忠—人。陛下縱不念及天下百姓,也該為保社稷殺他以絕賊念。時下形勢危急,殺楊國忠一人可收人心,陛下何疑之有?”
唐玄宗寵信楊氏一族,已非一日,他此時仍不開悟,反斥責眾臣說:
“楊丞相與那安祿山勢不兩立,多次提醒朕嚴防安祿山反叛,只怪朕為賊所欺,終有今日之患,於此觀之,楊丞相乃忠心可嘉,竭誠為國,自絕非奸佞之徒了。”
唐玄宗非但不責罰楊國忠,反授之以重權,人皆更加氣憤。
楊國忠心驚膽戰,他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趁機報復反對他的人。大將哥舒翰領二十萬大軍把守潼關,楊國忠認為對己構成了致命的威脅,於是他對唐玄宗進讒說:
“哥舒翰據關不戰,恐有異心,陛下當催其出關進攻。”
唐玄宗不識其奸,便下令命哥舒翰出擊。哥舒翰回奏說:
“安祿山久習用兵,不可輕敵,賊兵遠來,利在速戰:我軍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