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評】
有正義感的官吏,由於他們不貪不佔、心存仁義,在封建官場中顯得十分另類。他們以聖賢為榜樣,自瞧不起官場中的那些勢利小人,他們的孤傲也就不難理解了。聰明的當權者並不會計較廉吏的這個特性,相反,他們會利用廉吏愛惜名聲這一點入手,表面上多加誇獎,滿足他們在這方面的嗜求。廉吏在自以為知遇之時,他們便會不道餘力地為當權者賣命了。
【事典】唐高祖的感人之舉
唐高祖時,大臣皇甫無逸剛正無私,對皇上亦有直諫抗上之舉。唐高祖李淵起初有些氣惱,他對皇甫無逸當面說:
“你自以忠臣自居,舉止卻無君臣之禮,難道就不怕以此招禍嗎?”
皇甫無逸臉上無懼,他重聲同道:
“臣若貪生怕死,媚上徇私,自不會進諫直言了。陛下善斷明辨,自能知曉是非,臣之所為,盡力而已,從不考慮個人安危。”
唐高祖並不滿意他的作答,私下他對秦王李世民抱怨說,
“為君者最忌犯上之人,那個皇甫無逸無禮狂傲,朕一定要殺了他。”
李世民聽之一顫,他進言說:
“皇甫無逸是個奸臣嗎?”
李淵搖頭,說道;
“他雖不為奸,卻讓朕大失顏面,豈不可恨?”
李世民一笑,忙說:
“既不為奸,兒臣就放心了。父皇顏面有損,因此便要殺他,難道只要討父皇歡心,無論忠奸,父皇都要重用他們治理天下嗎?”
李淵一怔,看著李世民道:
“你要為他求情不成?”
李世民痛聲說:
“皇甫無逸聰明絕頂,一心為國,想不到竟因不甘媚上獲罪,兒臣實為他感到痛惜啊。似他之人,若想讓父皇高興又有何難?想是他不願違心罷了。父皇殺他是易,兒臣只怕從此再無忠臣為國效力了。”
李淵心頭一震,臉色漸漸平和下來。李世民見此又進言道:
“自古廉吏難求,他們雖有些傲慢,卻也不是大失。對待他們,父皇只需稍加禮遇,賜其名份,他們便能竭心報效,自比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好駕馭多了。廉吏都是棟樑之材,國之瑰寶,父皇不可用俗禮待之。”
李淵出口一嘆,久久方道:
“你所言甚是,朕想是一時氣憤罷了,你以後還要提醒朕啊。”
皇甫無逸嚴於律己,嫉惡如仇,自有奸小之人多方誣陷他。一次,皇甫無逸受命巡視益州,一個叫皇甫希仁的人就趁機上奏唐高祖,誣告說:
“皇甫無逸的母親尚在洛陽,他害怕其母被王世充所害,所以派我聯絡王世充,和他交好。”
唐高祖初聞此言,將信將疑,他將此事告之李世民,憂心說:
“天下未定,人心難測,若皇甫無逸通敵屬實,實為大患。”
李世民一眼便識破了皇甫希仁的奸計,他耐心對唐高祖說:
“廉吏身正無邪,遭人誣陷是常有的事。陛下若輕信小人的讒言,大錯便鑄成了。此時陛下應斬殺皇甫希仁,以絕小人之望,皇甫無逸感念聖恩,報國之心更會殷切。”
唐高祖於是下令將皇甫希仁斬於順天門,又對群臣詔告說:
“朕依靠忠臣治國,豈會囡小人一言而令忠臣寒心?皇甫無逸剛正勤勉,朕對之信賴無二。”
唐高祖又命人將此事告諭皇甫無逸知曉,對他多加稱讚,皂甫無逸感動非常,涕汨不止說:
“有明君至此,臣何其幸也!縱有萬死,臣敢不效命?”
唐高祖的舉動也讓其他大臣暗生敬佩,他們拼死效力,再無人發一句怨言。
【原文】
治吏治心,明主不棄背己之人也。
【譯文】
管理官吏要研究他們的內心,明智的君主不會拋棄曾背叛自己的人。
【釋評】
人都是有私心的,官場上的人更是如此。如果當權者不瞭解人的這一本性,一味求全責備,斤斤計較,那麼就無人為他所用了。背叛自己其實並不是太大的罪惡,可怕的是他不知悔改,屢屢背叛。只要不是天生的反骨,明智的當權者若能敞開心胸,容忍別人的一次不忠,他的美名和收益遠過於殺之洩憤。
【事典】被重用的李蜻
李靖身材魁偉,相貌英俊,頗有學識。他不甘做一個書生,常常對人說:
“人活一世,當立功沙場,博取功名,豈能做一個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