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他認為最主要的是考慮兩條,一是投資報酬率,二是安全邊際。
股票投資不能不考慮投資報酬率,因此也就不能不考慮買入價格。在將來的股票賣出價格不確定或現在難以確定的情況下,股票投資的升值空間主要取決於買入價格高低。買入價格越低,報酬率就可能越高,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
在實際買入股票時,很少有人透過買入價來計算投資報酬率,因為賣出價格不知道。這時,可以透過另一種方式來計算投資報酬率,那就是“盈利額÷買入價格”——在公司盈利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買入價格越高,投資報酬率就越低。
巴菲特認為,這裡主要應當關心3個因素:一是每年每股的盈利額,二是股票的可預測性,三是股票價格。
他在考慮是否值得投資某隻股票時,就是首先找出這隻股票每年每股的盈利額,把它看作是這隻股票的投資報酬率。
接下來,所謂股票的可預測性,是指這家公司能夠經營穩健,無論是管理層還是經營狀況都不希望大起大落,目的是為了保證這種投資報酬率紮實、穩定。他認為,只有建立在穩定基礎上的報酬率才是可靠的。
至於股票價格,它直接決定投資報酬率的高低,當然就更在考慮之列了。例如,某家公司上年度每股盈利4美元,如果股票買入價是40美元,那麼投資報酬率就可以看作是10%;如果股票買入價是50美元,那麼相應地,投資報酬率也就下降到了8%。
巴菲特說,他非常敬佩他的朋友比爾·蓋茨及其微軟公司,並且認為他是當今全球商業界最聰明、最有創意的經理人。不過,雖然比爾·蓋茨擔任伯克希爾公司董事,巴菲特卻從來沒有買過微軟公司的股票。為什麼?巴菲特說,原因就是因為他無法很踏實地估計微軟公司未來的盈利和股價。
巴菲特的一貫做法是,如果某家公司不能很清晰地計算出未來價值,那麼也就無法進入巴菲特的信心迴圈(circle of confidence),他就不會投資這隻股票。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非常明確:投資每一隻股票價格上都要物有所值,哪怕“估計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但如果無法確切計算其回報率高低,也會被他放棄的。
對於股市中經常有人透過歷史資料來評估某隻股票未來的股價,巴菲特認為,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陷在於不能離開過去的時代背景。如果某隻股票的價格在歷史上的表現有特定背景,而這種背景將來不復存在,這種分析和推斷就是沒有任何依據的。無疑,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股價預測,即使能夠得到結果,也不可信。
【投資心法】股票投資的價格要物有所值。不但現在的股價在理性範圍內,將來的股價也要能準確預期。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公司現金流量、內在價值準確預期基礎之上的。
。 想看書來
當股價跌到非常有吸引力時
我們歡迎市場下跌,因為它使我們能以新的、令人感到恐慌的便宜價格買到更多的股票。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當股價跌到“非常有吸引力”時,就是買入的好時機。
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92年年報中,提出了買入股票時怎樣認定股價是否合理的標準。他認為,“有吸引力的”股價應當具有“充分的安全邊際”。也就是說,只有具有“充分的安全邊際”的股價,對他來說才是“有吸引力的”。
巴菲特當時是這樣說的:他們的股票投資策略與15年前(1977年)年報中提到的完全一樣——選擇股票投資物件時,採用的是與整體收購一家企業完全相同的策略,即:①對這家公司有深入的瞭解;②這家公司有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③公司管理層誠實、能幹;④買入價格非常有吸引力。
唯一不同的是,與15年之前的投資策略相比,其中有一條發生了改變,這就是第四條:過去提的是“有吸引力”的價格,而現在提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價格。
那麼,什麼樣的買入價格對巴菲特來說“有吸引力”或者“非常有吸引力”呢?他說,絕大多數證券分析師認為是“價值”和“成長”,但實際上,許多人把這兩個術語搞混淆了,這就像穿錯了衣服一樣可笑。
他說,“價值”和“成長”是一對矛盾的投資策略。雖然這兩種策略在關鍵時候相互一致,例如公司成長性總是其內在價值評估的一部分,它對公司內在價值的影響力有時候是正面的,有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