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性與其歷史表現有密切關係。如果這家公司過去沒有發生過什麼重大變化、將來也不會發生什麼重大變化,這種預測就是在可以掌握範圍之內的;相反,如果這家公司或其所屬產業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處於一個迅速變遷的行業中,就很難對其進行預測。
對於這樣的上市公司,巴菲特的做法很簡單:不預測,也不投資。他的理由是,找不到其發展軌跡的確定性,無法預測其內在價值和現金流。
在這裡,不由得不使人想到一個上了一定年紀的中國投資者人人皆知的特定用詞:“歷史清白”。一個人是這樣,一隻股票似乎也是如此。巴菲特認為,越是歷史清白的股票,預測其內在價值的準確性就越高,結果就越可靠。
巴菲特在1988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說,如果要想正確評價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你就應該預測這家公司從現在開始的長期現金流,然後用一個適當的貼現率來進行貼現。也就是說,預測企業內在價值的前提條件是首先要搞清楚未來現金流大小。
現在的問題是,有些公司的未來現金流量很容易預測,有些則非常困難。前者如自來水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有多大,比較容易推算出來;而後者如建築公司,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難度要大得多。
那怎麼辦呢?巴菲特的對策是,只關注那些未來現金流量容易預測的公司。雖然這是一種“偷懶”辦法,但卻簡單、有效。
顯而易見,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準確性,和公司經營是否穩定有關。公司過去的經營穩定性越好,業務越簡單,歷史越清白,就越容易測算現金流量。
巴菲特非常重視這一點。從1982年開始,他每年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報中幾乎都要提到自己喜歡哪一類公司的標準。他說,他最喜歡的公司必定要在經過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具有“持續盈利能力(Demonstrated Consistent Earning Power)”,而不是未來收益的高低。
巴菲特說,芒格經常提醒他注意,一家偉大的公司的優點在於巨大的盈利增長能力。請注意,這裡指的是盈利增長能力,而不是盈利能力。
巴菲特同意這種觀點,但同時強調,必須在可以完全肯定這家公司具有巨大的盈利增長能力的背景下,才會投資於這隻股票。有些公司看起來盈利增長能力也很強,但外強中乾,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假象。如果不能非常確定就貿然投資,很可能會造成投資失誤。
關於這方面,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提請大家注意,這種估值越是依賴於對未來的預期,就越容易導致錯誤的計算結果,從而產生預測失誤。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在於,對未來的預期一般總會高於過去的實際表現,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增長率”。
這就是說,如果要對公司未來內在價值的預測比較保守的話,就必須剔除這種過於樂觀的情緒。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根據真實的、經過合理調整的公司業績,來計算長期平均收益。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析、推斷未來的可持續盈利增長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這裡的“長期”年限要儘可能地長,年限越長,越能真實反映預測結果的準確性。
如果一定要問多長時間才能叫“長期”?格雷厄姆在《精明的投資者》一書中說,所謂長期投資中的“長期”,一般要達到25年。
【投資心法】公司發展軌跡越穩定,對它的預測結果就越可信。對於那些迅速變遷的公司或產業,哪怕蘊藏著巨大的成功機會,巴菲特也根本不會去投資這些股票。
學會親自調查,拒絕聽信股評
對於未來一年的股市走勢、利率以及經濟動態,我們不做任何預測。我們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預測。我們深信對股票或債券價格所做的短期預測根本是沒有用的,預測本身只能夠讓你更瞭解預測者,但對於瞭解未來卻毫無幫助。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很少出現昏招,這與他注重實地調查、認真閱讀財務年報、不聽信各種訊息傳播有很大關係。
他說,股票投資當然要分析市場,但分析市場並不等於預測市場。股市運作當然有它的內在規律,但這種規律目前還無法認識,股市本身也在頑固地拒絕人們預測它。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人具有預測股市、預測個股的能力。正因如此,他從來就不去預測經濟走勢、股市走勢、個股走勢,而只關心股票的內在價值如何。他相信,即使目前的股價大大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