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小說:南非鬥士曼德拉 作者:童舟

但由於法庭不許小孩人內,她們只能與其他人一起守在法庭外面。法庭周圍到處是情緒激昂的人們,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領袖的命運。正如西蘇魯夫人所說的那樣:“對於我們——他的人民來說,曼德拉就是一切。”人們打著標語牌,喊著口號,高唱各種戰鬥歌曲。大批記者也趕到現場,他們想盡早知道對這批“利沃尼亞人”的判決結果。

法官要求大家安靜下來,然後宣判:“被告所犯的罪行實質上是重大叛國案,但政府決定不以此種方式進行指控。鑑於此,並經過對本案認真考慮,我決定不處極刑。對本案所有被告判處終身監禁。”8名被告露出了微笑。這不僅是辯護律師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正如溫妮說的:“人們的情緒這樣高,國際輿論從來沒有這樣大,如果他們敢冒險處死領導人,整個國家將燃燒起來。”

曼德拉等8名被告被押上囚車,溫妮拖著兩個小女孩拼命往前擠,後面的人們也盡力將她們往前推。這時候,有一隻手抓住了溫妮的肩膀。溫妮回頭一看,原來是治安分局的警察:“別忘了你的許可證!互2點以前你必須回到約翰內斯堡!”溫妮氣憤已極,“誰能想象!這最後一天!我的丈夫被判處終身監禁,而我還必須念念不忘許可證和它所規定的時間!”她狠狠地踢了那傢伙一腳。

宣判的當天,曼德拉、西蘇魯、姆貝基、姆赫拉巴、莫索萊迪、姆蘭基尼和凱斯拉塔被飛機送往羅本島,他們都拒絕對判決提出上訴。丹尼斯·戈爾德伯格,被告中惟一的白人,則被送回比勒陀利亞中央監獄。儘管南非政府沒有對被告處以死刑,但這一判決已充分體現了白人政權的殘暴性。對這一不公正的判決,世界輿論怒吼了,世界進步力量怒吼了。

第十七章 國際輿論

·世界的怒吼

·索布克韋在獄中

·“波戈”加大打擊力度

·羅本島的小黑牢房

·“納爾遜入獄後的頭幾周和頭幾個月,我簡直像生活在地獄裡”

·牛郎織女

·溫妮再次入獄

利沃尼亞審判結束後的第二天,“利沃尼亞人”佔據了世界各主要報紙的頭版頭條。倫敦的《泰晤士報》指出:“人們忍無可忍,激怒起來,出現了當時的場面……歷史最終將判決大權在握的政府有罪,這已經是世界輿論的判決。”

《紐約時報》評論說:“對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利沃尼亞人是英雄和自由戰士,是南非的喬治·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而不是應被處罰的罪人。”

南非的《蘭德每日郵報》則認為:利沃尼亞審判之所以能抓住人心,在於它告訴人們“一個為自由和尊嚴而鬥爭的經典故事,它的失敗具有希臘悲劇的色彩。利沃尼亞是一個值得記憶的名字。”

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盧圖利發表宣告,讚揚曼德拉等領導人“代表了南非政治鬥爭中最崇高的道德和倫理,……他們的政策符合兄弟般的友愛和人道主義的國際原則;失去他們的領導,友愛和人性將被毀滅,今後幾十年間在南非將不復存在。他們深深地信仰正義和理性;他們被隔絕起來,正義和理性也將離開南非的舞臺。”他在宣告的最後向全世界呼籲,“立即行動起來對南非進行制裁。這樣將帶來必要的重大變化,以防止出現可能成為我們時代非洲最嚴重的悲劇。”他的宣告給團領導人被捕而受到打擊的黑人解放運動以極大鼓舞。

早在法庭最後宣判前3天,即1964年6月9日,由於坦博領導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國外代表機構向國際社會發出的強烈呼籲,以及聯合國中亞非集團要求制裁南非的強烈呼聲,聯合國安理會透過決議,強烈要求南非停止利沃尼亞審判,對被告實行赦免,釋放所有因為反對種族隔離而被關押、被判死刑的人。

在此以前的多次決議中(如1963年8月7日決議和1963年12月4日決議),聯合國譴責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及其立法,籲請南非釋放政治犯。它不承認對所有由於反對種族壁壘制度而被判死刑的人所進行的懲治,並要求對一切在押人員實行大赦和對反種族隔離的人予以寬大處理。安理會在6月9日決議中再次確認了它向成員國發出的關於停止向南非出售和運載武器的呼籲。最後,它敦促成員國採取聯合或單獨行動,說服南非接受聯合國決議。

6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透過一項決議,譴責南非的種族主義政策,並建立了一個關於種族隔離問題的特別委員會,以審查可能對南非實施的制裁措施。安理會要求該委員會的最終研究報告必須在1965年2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