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就暴力問題同布特萊齊會晤。布特萊齊是誇祖魯的首席部長,因卡塔正式恢復後被選為這一政治組織的主席。在後來的3月會談中,布特萊齊建議由曼德拉、德克勒克和他本人組成左右南非和談程序的“三人集團”,即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這對一系列暴力衝突的原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腳註。
因卡塔是“民族文化解放運動”的簡稱,是以祖魯族為基礎的黑人組織。它最初出現於1928年。在殖民者的統治下,祖魯人失去了基本的政治權利,其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也面臨著喪失殆盡的危險。為此,當時的祖魯王所羅門決定建立“民族文化解放運動”,即因卡塔,以幫助祖魯人瞭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但因為它純粹是一個文化運動,沒有提出什麼實際目標和政治主張,因而難以持久,沒過幾年就銷聲匿跡了。70年代初,沃斯特推行的班圖斯坦計劃發展很快,黑人家園的一些領導人受不住政府當局的利誘,同意獨立。如特蘭斯凱的首席部長馬坦齊馬即於1974年率先宣佈同意按南非當局的條件接受“獨立”。但也有一些黑人家園領導人反對政府以“獨立”來剝奪黑人的南非國籍的政策,誇祖魯的首席部長加查·布特萊齊就是抵制“獨立”派的代表。因卡塔亦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於1975年3月成立的。
因卡塔的政治主張是堅持南非是一個屬於各種族人民的統一國家和廣大黑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要求享有與白人同等的政治權利,主張透過和平談判來實現多數人統治。雖然因卡塔宣稱該組織為代表所有民族的運動,但其黨綱規定其領袖必須是誇祖魯黑人家園的首席部長。因卡塔自成立以來發展很快,在客觀上起了填補因非國大和泛非主義者大會被禁後造成的政治真空的作用。1990年5月26日,因卡塔中央委員會宣佈,因卡塔正由一個解放組織過渡到一個“完全的南非政黨”,其成員人數也急劇上升。到1991年5月,因卡塔自由黨成員人數增至230萬,其中非祖魯族成員佔42%,白人成員達10萬人。
3月會談時,曼德拉與布特萊齊均表示雙方應取剋制態度,防止暴力衝突的進一步升級。但非國大領導層內部對布特萊齊的三駕馬車的建議極為反感。在會談結束後不到一週,即在其公開信中大肆攻擊因卡塔,指責該黨企圖在政府和警方的幫助下透過暴力途徑成為南非政壇的第三主角。同時要求政府規定,群眾集會時不得攜帶傳統武器,這一要求也明顯是針對因卡塔的。對此,布特萊齊大為惱火,攻擊非國大陰謀挑起內戰,公然無視祖魯族的文化傳統。這樣,暴力衝突又一次加劇。雙方支持者自4月7日起在裡夫地區又發生衝突並日趨嚴重。4月13日,曼德拉在亞歷山大鎮的一個葬禮上呼籲動亂嚴重的黑人城鎮組建防衛隊,其任務是保護人民。“這個國家的一部分黑人在警方的幫助下正在屠殺黑人群眾,我們不能允許這股邪惡勢力摧毀非國大。”在隨後的幾次講話中,曼德拉強烈要求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以儘早解決黑人城鎮的大屠殺問題。
曼德拉指責警方干預和插手黑人暴力衝突,是事出有因的。據《每週郵報》在1990年10月披露,為扶植因卡塔,南非國防軍曾於1986年在奈米比亞卡普里維地頻寬多河畔的“河馬”秘密基地培訓了200名因卡塔骨幹分子。這些武裝人員在結束了為期7個月的游擊戰術訓練後返回誇祖魯,擔負了培訓其他因卡塔成員的任務。他們後來都成為今日因卡塔武裝力量的中堅分子。英國的記者也多次報道南非政權內部的極右分子多次透過運送武器、訓練軍隊和挑撥離間等手法挑動祖魯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力圖在因卡塔和非國大之間製造不和。更有甚者,南非的“第三種力量”,即南非情報和警察部門直接插手了黑人城鎮的暴力衝突,加劇了事態的發展。
為了揭露政府利用黑人爭鬥以削弱非國大的陰謀,非國大全國執委會於1991年4月5日向德克勒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禁止在公共集會遊行中攜帶武器;公開解散所有暗殺組織和從鄰國招募的僱傭軍;追究參與暴力衝突、槍殺黑人群眾的軍警的法律責任;撤消國防部長馬蘭以及法律和秩序部長伏洛克的職務。如果政府在5月9日前不滿足非國大的要求,非國大將退出所有談判。5月1日,曼德拉在南非工會大會組織的群眾集會上說,非國大要求政府立即行動,“5月10日對非國大來說是具有重大決定意義的一天,這主要取決於政府對我們要求的反應。”
5月2日,政府對曼德拉的講話和非國大的最後通牒作出反應,宣佈10條反暴行動計劃。其中包括:軍警繼續採取有力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