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許德勳為右丞相,李鐸為司徒,崔穎為司空,拓跋恆為僕射,張彥瑤、張迎判管機要部門。然而管內官屬都稱為攝,只有朗、桂節度使是先任命後請求國王批准。拔跋恆本姓元,為避馬殷父親諱才改為拓跋。
'8'九月,帝謂安重誨曰:“從榮左右有矯宣朕旨,令勿接儒生,恐弱人志氣者。朕以從榮年少臨大藩,故擇名儒使輔導之,今奸人所言乃如此!”欲斬之;重誨請嚴戒而已。
'8'九月,後唐帝對安重誨說:“李從榮身邊有人假傳朕的旨意,讓他不要接近儒生,恐怕削弱人的志氣。朕因為李從榮年輕,又管理大藩,所以給他選擇了名儒來輔導他,沒想到現在這些奸人們竟講出這種話!”後唐帝想把這些假傳聖旨的人斬掉。安重誨請求對這些人只是嚴加防備而已。
'9'北都留守李彥超請複姓符,從之,
'9'北都留守李彥超請求恢復他姓符,後唐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10'丙寅,以樞密使孔循兼東都留守。
'10'丙寅(十八日),任命樞密使孔循兼任東都留守。
'11'壬申,契丹來請修好,遣使報之。
'11'壬申(二十四日),契丹來人請求互通友好,後唐派遣使者回報契丹人。
'12'冬,十月,乙酉,帝發洛陽,將如汴州;丁亥,至滎陽。
'12'冬季,十月,乙酉(初七),後唐帝從洛陽出發去汴州。丁亥(初九),到達滎陽。
民間訛言帝欲自擊吳,又云欲制置東方諸侯。宣武節度使、檢校侍中朱守殷疑懼,判官高密孫晟勸守殷反,守殷遂乘城拒守。帝遣宣徽使範延光往諭之,延光曰:“不早擊之,則汴城堅矣;願得五百騎與俱。”帝從之。延光暮發,未明行二百里,抵大梁城下,與汴人戰,汴人大驚,戊子,帝至京水,遣御營使石敬瑭將親兵倍道繼之。
民間謠傳後唐帝打算親自率兵攻打吳國,又傳說要制服東方諸侯。宣武節度使、檢校侍中朱守殷對此疑懼,判官高密人孫晟勸朱守殷反叛,於是朱守殷登上汴州城堅守。後唐帝派遣宣徽使範延光前去告示朱守殷,範延光說:“如不及早攻打他們,汴州就會越來越堅固。我希望率領五百騎兵一起前往。”後唐帝聽從了他的建議。範延光在太陽落山時出發,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就走了二百里,直抵汴州城下,和汴州的人交鋒,汴州人感到非常吃驚。戊子(初十),後唐帝到達京水,派遣御營使石敬瑭率領禁衛軍日夜兼程去增援範延光。
或謂安重誨曰:“失職在外之人,乘賊未破,或能為患,不如除之。”重誨以為然,奏遣使賜任圜死。端明殿學士趙鳳哭謂重誨曰:“任圜義士,安肯為逆!公濫刑如,何必贊國!”使者至磁州,圜聚其族酣飲,然後死,神情不撓。
有人對安重誨說:“那些被免除官職而在外面的人,乘亂賊還未被擊敗,或許能成為禍患,不如把他們消滅了。”安重誨認為說得對,於是上奏請求派遣使者賜任圜死。端明殿學士趙鳳哭著對安重誨說:“任圜是個講道義的人,怎麼肯叛逆呢?你如此濫用刑法,怎麼能輔佐國家。”前往賜任圜死的使者到達磁州,任圜把他的家族集合起來喝酒,然後死去,表情沒有屈服的樣子。
'13'己丑,帝至大梁,四面進攻,吏民縋城出降者甚眾。守殷知事不濟,盡殺其族,引頸命左右斬之。乘城者望見乘輿,相帥開門降。孫晟奔吳,徐知誥客之。
'13'己丑(十一日),後唐帝到汴州,四面向汴州城發起進攻,官吏和百姓從城上縋繩出來投降的人很多。朱守殷知道事情不能成功,於是把他的家族全部殺掉,又伸出脖子讓左右把他殺死。登上城的人們望見了後唐帝聖駕,都爭著開啟城門出來投降。孫晟逃奔到了吳國,徐知誥以客相待。
'14'戊戌,詔免三司逋負近二百萬緡。
'14'戊戌(二十日),後唐帝下詔免去三司拖欠的賦稅近二百萬緡。
'15'辛丑,吳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卒。
'15'辛丑(二十三日),吳國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與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去世。
初,溫子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知詢以其兄知誥非徐氏子,數請代之執吳政,溫曰:“汝曹皆不如也。”嚴可求及行軍副使徐屢勸溫以知詢代知誥,溫以知誥孝謹,不忍也。陳夫人曰:“知誥自我家貧賤時養之,柰何富貴而棄之!”可求等言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