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米的說法。對此,只曉得見聞之談而不能通達當時需要的人便會說:‘國家的大事,不應該計較損耗,雖然知道運糧勞苦煩劇,但是不可廢止。’只曉得眼前利益而不懂得預防長遠憂患的人又會說:‘每到秋天莊稼收穫時,只讓官府在京城周圍和糴,這既容易把事情辦好,又足以勉勵農耕。’我認為這兩派的議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想節制國家的用度,必須權衡輕重。如果糧食不足而錢財有餘,便應該延緩錢財積累,而務必使糧倉充盈起來;如果糧食有餘而錢財不足,便應該推遲儲備糧食,而節省使用貨幣。近年以來,關中地區連年豐收,公家儲備的糧食積聚起來,足夠供應好幾年。今年夏天,江淮地帶雨水成災,糧米貴了一倍,有許多人流亡他鄉,淪為僱工。關中地區因穀物跌價,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應當提高糧價收購,但沒有錢。江淮地區因穀物昂貴,百姓困窘,應當降低糧價出售,但沒有米。現在反而將江淮地區所缺少的糧食運送出來,用以增益糧食已經有餘的關中地區,這就是我所說的只曉得見聞之談而不能夠通達當時需要的人。如今江淮地區一斗米價值一百五十錢,運送到東渭橋,僱運的價錢每斗大約又要付二百錢,米碾磨不精,而且放陳了,所以在京城的價錢尤其低賤。根據市司公佈的本月的價錢,一斗米的售價為三十七錢。耗費了米價的十分之九而僅剩下十分之一,讓江淮地區的百姓捱餓,卻又損害關中地區農民的利益,象這樣辦事,可以說是嚴重的失誤。不久以前,每年從江、湖、淮、浙運米一百一十萬斛,運到河陰,留下四十萬斛,儲存在河陰倉,運到陝州,再留下三十萬斛,儲存在太原倉,剩下的四十萬斛輸送到東渭橋。現在,河陰倉和太原倉現存的米仍然有三百二十多萬斛,京兆府所屬各縣每鬥米不過值七十錢。請讓江淮地區明年只運送三十萬斛到河陰,再讓河陰、陝州依次運送到東渭橋,將江淮地區停止運送的八十萬斛米,委託轉運使,每鬥定價八十錢,運往發生水災的州縣出售,以便救助缺乏糧食的人,算來可得錢六十四萬緡,減少僱運錢六十九萬緡。請讓戶部首先拿出錢二十萬緡,交給京兆府,讓京兆府收購糧米,以便彌補東渭橋倉缺運的數額,可以每鬥定價一百錢,以使農民得到好處。請再拿出錢一百零二萬六千緡,交給邊疆軍鎮,讓各軍鎮購進可供十萬人吃一年的糧食。剩下的錢十萬四千緡,可以用來充當明年和糴的本錢。對江淮地區的米錢和僱運錢,一併委託轉運使經摺算後購買綾、絹、、綿,運往京城,償還原先向戶部所借的錢。”
九月,詔西北邊貴糴以實倉儲,邊備浸充。
九月,德宗頒詔命令西北邊疆官府以高價收購糧食,以便充實糧倉的儲備。於是,邊地的儲備逐漸充足起來。
'18'冬,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18'冬季,十一月,壬子朔(初一),出現日食。
'19'吐蕃、雲南日益相猜,每雲南兵至境上,吐蕃輒亦發兵,聲言相應,實為之備。辛酉,韋皋復遺雲南王書,欲與共襲吐蕃,驅之雲嶺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獨與雲南築大城於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19'吐蕃與雲南的互相猜疑與日俱增。每當雲南的兵馬開到邊境上,吐蕃總是也派出兵馬,聲稱前來接應,實際上是在防備雲南。辛酉(十日),韋皋再次給雲南王送去書信,希望與雲南一起襲擊吐蕃,將他們驅逐到雲嶺以外,全部摧毀吐蕃的城關堡壘,僅與雲南在邊境上修築起一座大城,設定戍守人員自相保衛,永遠像一家人般地和睦相處。
'20'左庶子姜公輔久不遷官,詣陸贄求遷,贄密語之曰:“聞竇相屢奏擬,上不允,有怒公之言。”公輔懼,請為道士。上問其故,公輔不敢洩贄語,以聞參言為對。上怒參歸怨於君;己巳,貶公輔為吉州別駕,又遣中使責參。
'20'左庶子姜公輔長期沒有升官,便到陸贄處請求提升。陸贄暗中告訴他說:“聽說竇相屢次上奏準備提升你,皇上不肯允許,而且說了惱怒你的話。”姜公輔害怕,請求去做道士。德宗詢問其中的原故,姜公輔不敢洩露陸贄說的話,便回答說這是聽竇參說的。皇帝惱怒竇參把怨恨推給君主,己巳(十八日),將姜公輔貶為吉州別駕,還派遣中使去責備竇參。
'21'庚午,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奏敗吐蕃於芳州及黑水堡。
'21'庚午(十九日),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上奏說,他們在芳州與黑水堡打敗吐蕃。
'22'初,李納以棣州蛤有鹽利,城而據之;又戍德州之南三汊城,以通田緒之路。及李師古襲位,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