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吉更加忌恨他。李紳的族子李虞由於文章博學而知名一時,他自稱不願做官,因而隱居在華陽川。等到他的叔父李耆任左拾遺後,李虞寫信給李耆,請求向朝廷推薦,不料這封信誤送到李紳手中,李紳便寫信譏諷他,並把這件事在大庭廣眾中張揚。李虞得知後非常氣憤,於是,求見李逢吉,把李紳平時暗地裡議論李逢吉的話全都告訴了他。李逢吉更加憎恨李紳,於是,讓李虞和補闕張又新,以及侄子、前河陽掌書記李仲言等人探察李紳的過失,然後,在士大夫中間張揚,並說:“李紳暗地裡窺察士大夫,凡有人在一起議論,便指斥為朋黨,向皇上告狀。”由此士大夫也大多忌恨李紳。
及敬宗即位,逢吉與其黨快紳失勢,又恐上覆用之,日夜謀議,思所以害紳者。楚州刺史蘇遇謂逢吉之黨曰:“主上初聽政,必開延英,有次對官,惟此可防。”其黨以為然,亟白逢吉曰:“事迫矣,若俟聽政,悔不可追!”逢吉乃令王守澄言於上曰:“陛下所以為儲貳,臣備知之,皆逢吉之力也。如杜元穎、李紳輩,皆欲立深王。”度支員外郎李續之等繼上章言之。上時年十六,疑未信。會逢吉亦有奏,言“紳不利於上,請加貶謫。”上猶再三覆問,然後從之。二月,癸未,貶紳為端州司馬。逢吉仍帥百官表賀,既退,百官復詣中書賀,逢吉方與張又新語,門者弗內;良久,又新揮汗而出,旅揖百官曰:“端溪之事,又新不敢多讓。”眾駭愕辟易,憚之。右拾遺內供奉吳思獨不賀,逢吉怒,以思為吐蕃告哀使。丙戌,貶翰林學士龐嚴為信州刺史,蔣防為汀州刺史。嚴,壽州人,與防皆紳所引也。給事中於敖,素與嚴善,封還敕書;人為之懼,曰:“於給事為龐、蔣直冤,犯宰相怒,誠所難也!”及奏下,乃言貶之太輕。逢吉由是獎之。
敬宗即位後,李逢吉和他的黨羽對李紳失勢拍手稱快,但又恐怕敬宗重新信用他,因而日夜策劃,商量能夠傷害李紳的辦法。楚州刺史蘇遇對李逢吉的黨羽說:“皇上初次上朝聽政,肯定要開延英殿訪詢百官。李紳是次對官,在這時應防備李紳重新被皇上重用。”李逢吉的黨羽認為言之有理,急忙轉告李逢吉說:“事情緊迫,如果等到皇上駕臨延英殿聽政,就悔不可及了!”於是,李逢吉讓知樞密王守澄對敬宗說:“陛下所以能被立為皇太子,我全都知道,主要是李逢吉的功勞。像杜元穎、李紳這些人,都是要立深王李察的。”度支員外郎李續之等人接著上奏,也同樣說。敬宗這時十六歲,疑而未信。這時,李逢吉也上奏說:“李紳不忠於陛下,請予以貶謫。”敬宗仍再三詢問是否屬實,然後聽從了李逢吉的意見。二月,癸未(初三),貶李紳為端州司馬。於是,李逢吉率領百官上表稱賀。退朝後,百官又到中書省稱賀。這時,李逢吉正和張又新在中書省交談,守門人不讓百官進去,百官等待很久,只見張又新揮汗而出,向百官作揖說:“李紳貶官端州一事,我不能再退讓了。”百官都驚愕退下,懼怕張又新。百官稱賀時,只有右拾遺內供奉吳思不作祝賀的表示,李逢吉發怒,任命他為吐蕃告哀使。丙戌(初六),貶翰林學士龐嚴為信州刺史,蔣防為汀州刺史。龐嚴是壽州人,他和蔣防都是由李紳推薦到翰林院任職的。給事中於敖向來和龐嚴關係密切,他把貶謫二人的敕書封還朝廷,百官都以為他要為二人辯解,因而替他擔憂說:“於給事敢於為龐、蔣二人辯冤,觸犯宰相,真是不容易啊!”後來,於敖上奏辯駁時,反而說對二人貶得太輕。李逢吉由此而誇獎他。
張又新等猶忌紳、日上書言貶紳太輕,上許為殺之;朝臣莫敢言,獨翰林侍讀學士韋處厚上疏,指述“紳為逢吉之黨所讒,人情嘆駭。紳蒙先朝獎用,借使有罪,猶宜容假,以成三年無改之孝,況無罪乎!”於是上稍開寤,會閱禁中文書,有穆宗所封文書一篋,發之,得裴度、杜元穎、李紳疏請立上為太子,上乃嗟嘆,悉焚人所上譖紳書,雖未即召還,後有言者,不復聽矣。
張又新等人仍然忌恨李紳,每天上書朝廷,認為對李紳貶得太輕,敬宗許可殺李紳。朝臣都不敢再言,只有翰林侍讀學士韋處厚上奏,指出“李紳被李逢吉的黨羽進讒言誣陷貶謫,人們都感到震驚,無不嘆息。李紳是由穆宗提拔任用的大臣,即使他有罪,也應當本著對父親盡三年孝道的精神,對他予以寬容,何況他根本無罪!”於是,敬宗漸漸覺悟。這時,恰巧敬宗閱覽宮中的文書,發現有一小箱穆宗親手封存的文書,開啟後,看到其中一件是裴度、杜元穎、李紳上疏請立自己為皇太子的上奏,這才嗟嘆不已,把朝臣離間李紳的上書全都燒掉,不再相信。雖然敬宗尚未立即把李紳從端州召回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