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秘密
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的母親有個家用壁櫥,壁櫥後面有二堵“秘牆”。這個秘密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牆面上有許多小心刻劃的鉛筆痕跡,代表我定期測量的身高。所有的鉛筆線旁邊都盡責地標註了日期,有些線靠得很近,因為那段時間身高測得比較頻繁;有些線隔得很遠,很可能因為那年夏天,我們外出度假了。再弄一個壁櫥建一堵秘牆,似乎不可行。
這個身高測量法是我個人的私事,我猜它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喝了多少牛奶、吃了多少菠菜和攝取了多少其他好東西。
相較之下,“成長”具有更加戲劇化的一面。一位許久未見面的叔叔看到我時,也許會問:“你成長得怎麼樣啦,尼基?”(假定他已有整整兩年沒見到我了。)但是,我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自己的改變。我能看到的只是壁櫥秘牆上那些短短的鉛筆線。
這種“剛剛能夠看出來的差異”或簡稱JND,是心理物理學的一種測量單位。單單這個名稱本身,就已經影響了介面的設計。你不得不自問,假如不過只有“剛剛能夠看出來的差異”,何必這麼費事呢?假如你只有小心測量,才能找出其中的差異所在,也許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是錯誤的:應該往能夠產生較大差異的方向努力。
舉例來說,學術研究顯示,在大多數應用上,講話和自然語言都不是人與電腦之間的合適的溝通渠道。這些技術研究報告中充斥著各種表格及對照實驗等,只為了證明自然語言容易給人機溝通造成混亂。
我當然不會期望一架波音747客機的駕駛員只要高唱:“高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