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一個虛構的二維空間“資料樂園”裡神遊。使用者還可以沏覽個人檔案、通訊、電子書、衛星圖,以及各種嶄新的資料形式,例如名演員彼得。福爾克(PeierFalk)在《神探科倫坡》中的表演片斷,或是54000幅有關藝術和建築的靜態圖片收藏。
“資料樂園”本身是由一組小影象構成的景觀,每個小影象都表明了自己的功能或描繪了所代表的資料內容。例如,在一個檯曆影象背後可以彈出使用者的日程表。如果使用者驅動系統進入到一個電話影象中,空間資料管理系統就會開啟一個電話程式並附上相關的私人電話號碼本。“圖示”(icon)就是這樣誕生的。我們曾經半真半假地打算使用“標記”——同來描述這種小影象,因為icon在字典上的意思並不那麼貼切,但icon一詞還是流傳下來。
這些郵票般大小的影象不光指明瞭資訊內容或自身的功能,而且每個影象還擁有各自的“位置”。這就好比在書架上找書一樣,當你想檢索某樣東西時,你可以直接走向它所在的地方,同時想起它的確切位置、顏色、大小,甚至它可能發出的聲音。空間資料管理系統大大領先於它產生的時代,直到10年後,個人電腦誕生,它的一些觀念才成為現實。今天,所有的電腦都離不開圖示,人們把垃圾桶、計算器和電話筒等影象當作螢幕上的標準配件。事實上,有些系統直接把螢幕稱作“桌面”,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的“資料樂園”不會頂及大花板、佔據整面牆,而是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