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軍隊與李自成殘軍兩支大兵壓境,依舊過著歌舞昇平的太平日子。《紅樓夢》書中交代的富貴人家在大廈將傾的危難時刻,依然晝夜不停地沉溺在燈紅酒綠之中,正是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刻畫!
賈雨村走賈政的後門,被實授“金陵應天府”,聰明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官職!南京稱“應天府”,是隻有大明王朝獨一無二的稱呼。朱元璋建都南京,他的四兒子朱棣遷都北京,但仍把南京作為陪都,稱“應天府”,將北京稱為“順天府”。明朝滅亡以後,清廷定都北京,南京不再保留陪都地位,撤消了“應天府”,改設“江寧府”。清朝初年,民間對南京的稱呼十分混亂,有的稱“南省”、“南直隸”,有的稱南京、“江寧”,有的仍然稱“應天府”,不過,到了清朝中葉,稱呼便逐漸規範了。《紅樓夢》中,“應天府”、“江寧縣”、“南省”、“南直”、“金陵”、“南京”、“石頭城”等稱呼同時都出現過,可見是典型的清初民間稱呼法,這種稱呼法只存在於順治、康熙兩代,乾隆朝時期的人們,絕對不這麼稱呼。從這一點看,曹雪芹生存的年代,絕對不會如此稱呼南京的。
《紅樓夢》書中特意交代“金陵”、“石頭城”,其實還有一個用意,就是交代“金陵十二釵”的背景。南京的秦淮河畔,從六朝以後,就一直是全國青樓楚館最集中、最發達的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時期,這裡湧現出“秦淮八豔”等一大批著名的高階妓女,如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顧橫波、寇白門、王微等。她們與“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悽婉故事。這些妓女不僅貌美,而且多才,並且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比起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來,還要高尚得多。她們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筆下創作最多的題材。《紅樓夢》同《桃花扇》一樣,也應是以“秦淮八豔”的生活實際為基本素材創作的。其實,《紅樓夢》、《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書名,都非常清楚地表達了該書是記載金陵城“風月”故事的。何謂“風月”?說得雅一點,不過是青樓楚館這個風月場中發生的故事罷了,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第三節 “莊禪”情結
在中國歷史上,宗教雖然不似西方乃至中東歷史上那樣強烈地干涉政治、干涉社會、干涉家庭婚姻,但宗教的影響也無時不在。宗教與傳統的儒家思想之間,互相滲透,互相制約,互相糾葛,在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佛道兩教本身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每個封建王朝乃至每個封建皇帝,對佛道兩教的倡導或抑制政策也往往不同,因此,每一歷史時期社會上展示出來的宗教現象,也往往是不同的,有著區別於其他時期的獨特色彩。
《紅樓夢》歷史情結(4)
文學作為人學,每部作品中都不可避免地打著創作當時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的印記,宗教背景往往又是這些背景中最鮮明、最獨特、最不易隱藏的痕跡。筆者試圖透過對《紅樓夢》宗教背景的分析,去印證她的創作時期以及創作思想,藉以解開紅學研究中的一些謎團。
一、《紅樓夢》書中展示的宗教背景
《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宗教場合與宗教活動很多,書中幾乎每個人物都同宗教有著一定的聯絡,都曾參與過某項宗教活動。綜合書中描寫的諸多宗教活動,我們可以看出四個明顯特點:
其一,在多數場合,出場的出家人往往僧道不分,亦僧亦道。《紅樓夢》書中開篇就出現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就是一個和尚,一個道士。“大士”是佛家的稱謂,譬如“觀音大士”;“真人”是道家的稱謂,譬如“紫陽真人”。在《紅樓夢》故事中,“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往往幻化為“癩頭和尚”和“跛腳道人”,並經常結伴而行,在故事的關鍵之處不期然出現;“一僧一道”其實成了書中故事的幕後組織者,成為紅樓故事發展演變的導航人。《紅樓夢》交代故事來源時,出現了一個“抄閱問世”者“空空道人”,奇怪的是,這個道人在閱讀了“石兄”的故事後,竟然“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奇奇怪怪地易名為“情僧”。他究竟是和尚還是道士,《紅樓夢》問世以來,誰能說得清?
《紅樓夢》描寫的主角“金陵十二釵”中,有個“戴發修行”的妙玉。這個妙玉修行的究竟是佛教還是道教,大概也是一筆糊塗賬,說是女尼卻一身道姑裝束,說是道姑卻經常誦經拜佛;她寄身的“櫳翠庵”,大概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