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漠南
“塔中四”小小綠洲周圍的大漠,該是幾千年幾萬年都從來不曾見過人的足跡,他們無疑是向大自然的這塊處女地挑戰的前衛。瞧見這些有一人多高的大輪胎構成的沙漠車,象坦克,又象推土機,在沙丘上急速前行,騰起了漫天風沙,就會感覺到現代人類面對沙漠的威猛和力量。
在塔克拉瑪干南部,從東到西彎彎曲曲橫著的是古絲路的南線。若羌古稱石城鎮,且末古稱播仙鎮,和田古稱于闐鎮,葉城古稱磧南州,一字排開,雄踞在風沙漫無邊際的南絲路上。
有名的伊循城、提英木城、尼雅、丹丹烏勒克遺址等遠古城鎮,是由於千百年來狂風吹動流沙,逐漸堵塞了道路,埋沒了房屋,迫使從們放棄這裡的城鎮的。更主要的是因為連綿的戰事,毀壞了農田灌溉設施,沒有了渠水,所有植物都不能生長,極度的乾旱迫使人們離開了家園,逃往他鄉。再則是氣候的變化,雪線升高,水源減少,河水斷流,一些沙漠又重新吞沒了綠洲。
公元前77年,樓蘭國為躲避匈奴的威脅,將都城遷到了循城並改國名為鄯善。到了東漢時,它已經成為西域的一個強盛的小國。到了唐代後期,這裡被吐蕃所侵佔。
伊循城的遺址,在今天的若羌縣東北的米蘭一帶。在唐代時,這一帶為石城鎮管轄,出了陽關,沿絲綢之路南線西行約六百多公里即可到達。
尼雅古城,是漢晉時期的精絕國都故址,位於今天 的民豐縣正北約一百二十多公里處的大漠深處。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三面環繞著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在南部地勢低窪處,散居過七個群落。有以土築佛塔為中心的兩百多處建築遺址、佛寺、墓地和乾枯了的農田、水塘、樹林遺蹟。出土過大量的木器、銅鐵器、陶器、石器和玻璃、皮革、毛棉織品、絲織品,還有東漢的五銖錢幣,大批書寫著法盧文、于闐文和漢文的木簡木牘,以及乾屍、隨葬品、等重要文物。
尼雅遺址的發現是在一百年前,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來到這裡,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文書和珍貴文物,一舉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之後,美國人亨廷頓、日本人橘瑞超都先後來到這裡,當年的綠洲王國成了今天的沙漠廢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懸念和謎團。世紀之交,中日學者經過八年九進尼雅故地調查挖掘,終於出版了尼雅遺址的學術報告書,絲綢之路上的精絕國的風采重現於世,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尼雅河,曾經 給精絕國人帶來文明,這文明隨之被風沙摧毀,國民遠走高飛。它的興衰之謎,無疑成了構築現代文明的先轍之鑑。
由石城鎮西行約三百多公里,就可以抵達唐時的播仙鎮,即今天的且末縣。唐玄宗天寶年間的播仙鎮一戰,吐蕃慘敗,捷報飛向長安。雨溼旌旗,鼓角齊鳴,空鞍的馬匹四散,月光照耀著營帳,是怎麼樣一幅悲壯的場景呢?
再向西行約六百公里是于闐鎮,它是唐朝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河水,養育了這一塊美麗的綠洲。這裡不僅盛產瓜果、牛羊和糧食,它的美玉更是聞名古今。
早在隋代,就有無名詩人寫過一首《于闐*》的詩:“山川雖異所,草木尚同春。亦如溱洧地,自有*人。”溱水和洧水,在今天的河南密縣境內,春秋時代屬於鄭國。《詩經·鄭風》“溱洧”篇說,三月初三,鄭國的青年男女在溱洧兩條河邊遊春,並且採摘芍藥花贈送對方。這時雖處於邊地,習俗同內地沒有區別,一樣草木滋長,百花爭豔。
《千字文》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昆岡玉就是于闐玉。玉有紺、黃、碧、玄、白數色,為“白玉之精”。傳說周穆王巡遊崑崙,曾經“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載玉萬隻”。
唐貞觀六年,于闐國“遣使獻玉帶,太宗優詔答之”。明代出版的《天工開物》“珠玉卷”中,對於闐即和田玉的歷史、特點、開採方法等,都做過生動的綜述。S清代紀曉嵐寫過一首詩:“玉似羊脂溫且腴,昆岡氣脈本來殊。六城人擁雙河畔,入水非求徑寸珠”。
漢武帝的哥哥劉勝夫妻死後,是穿了金縷玉衣下葬的,在河北陵山出土後發現,玉衣的軟玉原料是于闐玉。金縷玉衣由兩千多塊小玉片組成,每片玉的四角有小孔,穿以金絲連綴在一起。製作一件玉衣,據說要一個熟練玉工花去十年以上的功夫。玉衣是漢代皇帝和貴族的葬服,當時人們很迷信它,以為屍體穿上玉衣後永遠不會腐爛。
玉石長在河流之源的崑崙雪線以上,在於闐的玉龍喀什河與喀拉喀什河,即意為白玉河、黑玉河及葉爾羌河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