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幸虧父親曾經在國外生活過好些年,能夠設身處地地替母親著想,幫助她營造了具有濃厚的俄羅斯情趣的家庭氛圍。當有人對這種“洋氣十足”的家庭環境感到不解時,父親耐心地解釋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民族習俗,應該受到尊重。李莎為了我,捨棄了祖國,放棄了她所習慣的環境,已經是很不簡單的事情。她要完全融入中國社會是需要時間的,不能操之過急,我也需要為她順利過渡創造一些條件。”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給我們的“國際家庭”帶來了新的考驗。面對康生等人的誹謗、誣陷,父親義正詞嚴地予以反駁,用自己的黨性作擔保。他在致康生的信中寫道:“李莎和我結婚二十多年了,從來沒有發生什麼政治上不好的問題,特別是她到中國來以後十三年多,耳濡目染,政治思想水平有了不少提高,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事業是非常熱愛的。雖然她對中國的某些風俗習慣,至今還感到有些不習慣,但是,她非常信服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因此,我相信她在政治上不會發生任何問題。”
。。
李英男:愛的海洋(代序)(2)
在以後的40多年中,母親用自己的言行為父親的證詞作了進一步的肯定。“文革”前後的風風雨雨,父親慘遭“四人幫”迫害致死,她自己身陷囹圄達八年之久,這一切的磨難都絲毫沒有動搖她對中國的熱愛、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後,母親彷彿煥發出第二次青春,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她所熱愛的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出新一代俄語人才,也為中俄友好做出了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各方人士的高度評價。
如今,父親和母親相識相愛、忠貞不渝的故事已成為佳話。在父親身邊工作過的樑柱同志依據親身見聞和精心蒐集的材料,和他的老朋友賀新輝共同撰寫了一本生動、感人的書,奉獻給讀者,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透過這本書瞭解歷史,瞭解人生,更加熱愛今日的生活,珍惜愛情,珍重情操,樹立遠大、美好的志向。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出生在俄羅斯的貴族之家
眾所周知,李立三是於1930年在國內犯了三個多月的“立三路線”錯誤之後,由共產國際召到莫斯科作檢查、接受批評的。後來,得知情況是這樣的:當時的中央總書記向忠發,由於是工人出身,政治文化水平都不高,黨中央實際是由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傳部長、秘書長的李立三主持工作的。在1930年6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透過了李立三提出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的錯誤決議。這一決議標誌著“立三路線”的形成,其中既集中體現了李立三本人的錯誤主張,同時又反映了黨內嚴重存在的小資產階級分子的革命急躁情緒和主觀性、片面性,還包含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不切實際的指導。決議執行不久,便暴露出它的嚴重問題。在黨內多數同志的批評反對下,中央在同年9月召開的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上,決定停止執行這一決議。李立三對此作了檢討並離開了領導崗位。“立三路線”從開始到結束,只有三個半月時間。誰知此事卻被別有用心的王明等人一再利用和無限誇大了。雖然李立三已在六屆三中全會上承認並檢查了自己的錯誤,又奉命赴蘇聯向共產國際彙報並繼續檢討錯誤。王明等人仍揪住問題不放,不讓他回國。1931年8月,李立三被安排到國際列寧學校研究班學習。一年之後,共產國際執委會東方局決定指派李立三到赤色職工國際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同時擔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李莎就是在這個時期認識李立三的。
李莎的原名是葉麗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麗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於古老的俄羅斯薩拉托夫省巴拉紹夫縣的斯圖堅科村。李莎的父親是沙皇時期的一個貴族知識分子,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當過律師。他與第一位夫人生了六個子女,後妻子因肺病離開了人間。麗扎的母親11歲時成為孤兒,來到李莎父親家裡,開始母親只是幫助做家務。父親39歲喪妻,後來由李莎的母親續絃,生下哥哥與她兄妹二人。李莎是家裡最小的女兒,排行第八,是個小寶貝疙瘩,特別受大人的寵愛,她美好的童年是在草原地帶的農村度過的。但是好景不長,李莎的父親於1919年離開人間,母親在農村靠養蜂、製衣等拉扯著兩個孩子。1920年,新的蘇維埃的內戰結束了。但是,國民經濟的爛攤子,加上幾個月不下一滴雨,糧食顆粒無收,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