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乾旱造成了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廣大農村餓殍遍野,人們只能以野草樹葉充飢,成千上萬的人被餓死。為求生存,當年秋,母親痛心地把童年的哥哥送到一個富農家裡當牧童,帶著年僅六歲的李莎,背井離鄉,遷居到莫斯科投靠親友。
當時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還沒有擺脫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包圍及經濟封鎖,生活物資供應相當困難,每人每日只有300克黑麵包配給,人們連土豆皮也捨不得扔掉。為謀生計,母親只得進到一家縫紉工廠做工。艱難的童年生活,把小麗扎磨鍊得很堅強。1922年,布林什維克黨在列寧領導下,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情況逐漸好轉。媽媽開始送她上小學唸書,她在學校裡是活躍分子,參加體操組、合唱團、游泳隊,身心得到很好的鍛鍊,剛滿11歲就加入了少先隊。她和同學們穿上隊服:白襯衣、小藍裙子、鮮紅的領巾,整齊地排好隊,敲著鑼,打著鼓,吹著軍號來到莫斯科紅場,參加隆重的全市性入隊式。在莊嚴的列寧墓前,面對克里姆林宮的高牆下革命烈士安息之地宣誓:要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在學校她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經由全校同學選舉,她當上了學生會主席。
李立三慧眼識珠
李莎是怎樣結識李立三的呢?說來也是有緣。她雖然生活在千里之外的俄羅斯,李立三這個名字卻早就印在腦海中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風起雲湧,她還繫著紅領巾上小學時,就很關心世界革命形勢,也很愛看畫報上的圖片。有一次翻開一本畫報,不知為什麼立即注意到一張照片,上面是大型群眾###,臺上站著一個穿長袍、身材高大的人。他很有魄力,滿懷激情地伸出手,慷慨陳詞。下面有一行文字說明:這是中國大革命時期的一次工人###,演講者是上海總工會領導人李立三。李立三——李莎記住了這個名字。
小學畢業後,因為家裡困難,上不起中學,李莎考入了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