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屠殺是存在,南京大屠殺合理嗎?怎麼回事?毛病出在“合理”兩個字上。這兩個字從德語翻譯過來,如果翻譯“合規律”就好了。凡是存在的,都是合規律的。希特勒自有它的規律,這規律在於我們去認識。南京大屠殺自有它的規律,這規律也在於我們去認識。

認識“存在”的規律,列寧認為就是辯證法的核心(性質,本質,基礎,等等。)

世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任何的事物都不能脫離這個關係。這個關係叫做辯證關係。

對立統一的關係表達了運動狀態。辯證法就是認識運動狀態的方法。存在,就是事物的運動狀態,找到了存在的規律(合理),也就完成了對存在的認識。

建言感覺到了對立,也感覺到了變化,這當然是很了不起的認識,只是對對立和變化處在感覺的階段。道書認為,道的本質是自然,道的周行能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說建言是為了消除對立,在道看來,對立是道的反面,叫做不道。它不能準確地認識存在,不能給我們以辯證法的指導。

辯證法來源於現代科學關於物質的認識。建言不是這樣,它來源於對“名”的認識。

春秋時,對語言的使用達到了極熟練的程度,發育了中華史上足以引為驕傲的春秋文化。春秋人不但熟練的使用文字,而且對文字本身加以研究。研究文字的一派叫做名家。名家是百家之一。經過名家的研究,發現概念存在相反(對立)關係: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有大就有小,有善就有惡。這個發現,引起了對名的“學術熱”。於是,名家就研究怎樣才能消除這相反的關係。比方說,怎樣才能讓白不白,讓大不大,讓硬不硬等等。名家做了怎樣艱苦的研究今天無法知道,但是,名家的學術論文有幾篇保留了下來。有一篇叫做堅石不堅,石頭是堅硬的,經過了論證,堅石可以不堅。還有一篇論文叫做白馬非馬。白馬就是白顏色的馬,經過了一番論證,馬沒了,只剩下來白,叫做白馬非馬。

名家的研究還只是在理論上,沒有進入實踐。如果進入了實踐,今天的世界將不再有馬,石頭也將不再堅硬。象名家這樣的研究方法,在今天叫做詭辯。可是請讀者不要嘲笑他們,他們是在極低的生存條件下,在極低的生產能力和認識能力下,從事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探索。人類的前進在無數的失敗和曲折中實現。

辯證法表達運動關係,名家將對立,變化當做不道消除,用弱和反消除。道思想站到了靜止世界觀方面去,道的周行不殆不過是“數量的增減,是重複”。道的聖人用一成不變的無為,不爭,守中,處下去對抗社會的變化,這些都與辯證法背道而馳。

42 深沉的淵

原文

四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釋):衝:不可見。 不盈:不滿,不溢。比喻子宮。 宗:起始,開頭。 挫,解,和,同:對“自然”的描述,道達到的狀態。 湛:遠。 存:存在,不消失。 象:出現在。

帝:就是天。在商時,貴族的巫向帝占卜。說道在帝先,突破了對帝的崇拜。

(大意):生命是看不見的,就象那深沉的淵,生命用之不竭,也象那深沉的淵。生命周行,萬物同,和,遙遠而又近切。可是這生命來自哪裡?我相信生命在帝之先。

解讀

這一章,用淵比喻無形的,抽象的道。一種東西裝在“淵”裡,看不見,也裝不滿。這種東西“似萬物之宗”,是眾生的起源。這是什麼東西?它是子宮中孕育的生命。

下面幾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這孕育中的生命沒有人世間的“銳”和“紛”,是和如光,同如塵。不是這樣嗎?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差別,一切的“對立,差別,銳,紛,惟,阿,善,惡,可畏”,都是子宮外面,世間的事情,在子宮裡不存在。

“湛”。不甚分明,似有似無。文中做了肯定,還是有(存)的,使用了猜測的口氣。

最後兩句是結尾,說:不知道生命的起源,只知道比帝早。

這一章是對生命的思索,但在時代上要早。這一章還沒有脫離生育的痕跡,而且,明確的說,不知道生命的來源。到了生命周行章出現了混成物,這混成物在人間“逝,遠,反”,來實現道的傳遞。這樣,道終於上升到生命的起源,給生命找到了來源。

道“衝”。衝的意思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