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不可見的流動,無形的流動,象流水那樣,流過了也就消失了。衝字極精妙的隱喻了生育的過程。道字是後加上去的。這一章在初始的時候顯然沒有道的名字。

道是一部古中華哲學。它的完成以混成物的出現為標誌,從這一章的解讀知道了,道哲學經過了“淵”的時代。生育崇拜――淵階段――混成物階段,終於採用了道做名字,完成了這部哲學的歷史。雖然資料不很充分,線條卻很清晰。 。。

道篇下(43-51)

43 生命周行

原文

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釋):有物混成:另有古書記載,“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有二神混生,”這二神就是伏羲和女媧。說混成物是女媧和伏羲,不但有記載的依據,而且,古時代的抽象一定有實物的依據。 大:商方言,宏大,恆久。 不改:不改變。 不殆:不毀滅,不消失。 天下母:萬物之源,生命之源,社會之源。道德經是一部社會書。 字:起名字。 名:說明,描繪。 道:周易有記載,“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 大,逝,遠,反:都是對“周行”的“名”(描繪)。 曰:而且,是。 居:屬於。 法:相通,相一致。 自然:然是詞尾音,可以翻譯為自焉,即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混成物。

(大意):有物在混沌中生成,這混成物叫做生命。獨立不改,那是生命的品格,周行天下,生命開花結果。永不休止,那是生命的長久,無象無形,那是生命的逝,衰老死亡,那是生命的遠,新生赤子,就是生命的反。生命長久,生命不息,天地長久,萬物充其間。人長久,是生命的體現。人站在地上,地承接在天下,天下因生命而蓬勃。生命,自焉之品格。

解讀

這一章論述了道思想的宇宙觀。

有物混成,是說宇宙的起源,不限於地球的範圍。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是說宇宙關係中,人所處的位置,將“人”提到了與道,天,地同等的地位,這是很了不得的認識。

道法自然,是說宇宙的根本關係。在今天,認為是對立統一,是運動的關係。道思想認為是自焉。道法自然的的哲學認識可能這樣:人與天,地並存,世界萬物的本性由道表達出來,道所表達的關係叫做自焉。這樣解釋的道法自然很接近今天的認識。

這一章達到了道思想的最高峰,可惜,道思想象燦爛的火花,只是閃現了一下,在書中沒有展開討論。

宣講人描述了一幅宇宙圖,這大約是人類史上最早的,最完備的宇宙圖。

一個混成物在宇宙間遊蕩著,這個混成物不生也不滅,無形也無蹤,“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在天地生出來以前,宇宙間除了混成物而外,不再有別的東西,(日、月、星辰是天這一部分)。因此,混成物是”寂兮寥兮”。在有了天地以後,這個混成物來到了天地間,宣講人稱這個混成物遊蕩在天地間的部分叫做道,人從道中生成。於是,在天地間有了人、地、天、道四個東西。人是有形的“萬物”,地和天是“不自生”的大空間,而道是無形的混成物。

道與人、地、天是怎樣的關係呢?混成物先於天地,但是,天地卻不是混成物所生。因為混成物“獨立不改”,並不改變自己。這四個東西的關係是:先有道,後有天。先有天,後有地。先有地,後有人。道、天、地、人各行其是,井然有序,並不混亂。“序”是怎麼回事?原來,在混成物那裡還有個“自”焉。到了自焉那裡,也就到了宇宙的終極。就是說,那個混成物來自宇宙的終極,宇宙的終極叫做自焉。天地間的“序”就是從自焉那裡發出來的。對於混成物和自焉,人不能知道,這兩個東西距人太遠。但是,人能夠知道道。人在天地間,道也在天地間。道無所不在,當然在天地間。道雖然是無形的,人卻能夠感受。對人來說,道最珍貴的是它帶有自焉的資訊。自焉的資訊關係到人的生存,人的命運。人的生死存亡的資訊儲存在自焉那裡,由道帶到天地間來。

文中說:“強為之名曰大。”名是形容,描述的意思。大是什麼意思?文中解釋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個無形的的道能夠遠離天地,回到天外的混成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