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念頭。相反,應知難而進,決不應向困難低頭。我認為在研究工作中事前要有準備,沒有把握,不要亂寫文章。既寫之後,要勇於更正錯誤,但要堅持真理,即於個人私利甚至於自己寶貴的性命,有所不利,亦應擔當一切後果。”他還在一次批判會上對北大學生說:“同學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戰勝我,但是要用科學,而不是大棒。”
當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國各地的報紙猛烈批判《新人口論》,馬寅初卻拒不檢討,堅決不寫檢討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園住所,“圓圓一張臉像彌陀”。所以董橋曾撰文,讓今人“學學馬寅初的硬朗”。這種“硬朗”,自在北大學生的回憶中:“馬校長這塊硬骨頭實在難啃,讓他屈服,沒門;逼他自殺,妄想!”
馬寅初被迫辭去北大校長後,他說:“在北大政治上我是不能領導,可是,在學術上我是可以領導的吧!我的人口理論是純粹的學術問題。可是有人硬把它扯成政治問題,我當然不服,現在北大的空氣太沉悶了,學生誰也不敢發表意見,沒有學術空氣。”
【真理】
1979年7月中旬的一個上午,往日靜悄悄地北京東總布衚衕32號宅院頓時熱鬧了起來: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李貴來到這裡,拜訪了98歲的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會見是在馬老的臥室進行的。馬老坐在單人沙發上,在座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兒女。李貴副部長說:“今天我受黨的委託通知馬老:1958年以前和1959年底以後這兩次對您的批判是錯誤的。實踐證明,您的節制生育的新人口論是正確的,組織上要為你徹底平反,恢復名譽。希望馬老能精神愉快地度過晚年,還希望馬老健康長壽。”馬老興奮愉快地回答說:“我很高興。”“20多年前中國人口並不多,現在太多了。要儘快發展生產才行啊!”20多年的是非終於澄清,冤案終於平反。實踐宣佈了公允的裁判:真理在他一邊。
1979年,面對中國人口的沉重壓力,人們想到了早在20年前提出“新人口論”的馬寅初,《光明日報》率先為馬寅初恢復名譽。1979年8月5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為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翻案》一文。正文前面加了大段的《編者按》,對《光明日報》當年錯誤批判馬寅初先生一事作了深刻檢查。馬寅初對此感慨地說:“當年我曾說過《光明日報》不光明,《光明日報》發動那場突然襲擊不光明磊落,今天《光明日報》帶頭呼籲為我和《新人口論》平反,把顛倒過去的理論再扳正過來,我還是很感激你們的。希望你們向廣大讀者轉達我的謝意。”
【農書】
馬寅初辭去北大校長之職後,下決心要寫出一部分量不亞於歷史上的《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的農業大書。他在日記中寫道:“大江東流去,永遠不回頭!往事如煙雲,奮力寫新書。”1962年,馬寅初還借到浙江農村視察的機會,對農業問題進行專門的調查研究,帶回很多第一手材料。
據知情者介紹,馬寅初寫這部《農書》還真有些別樣。他寫文章與一般人不同,不是用鋼筆寫在稿紙上,而是用墨筆寫在一張張白色的宣紙上,每寫完一章,馬寅初便把宣紙鋪在地板上,等晾乾後,又認真地將宣紙按順序粘接起來,捲成一個紙卷,註明內容,放入一個藤箱裡。寫累的時候,馬寅初便會沿著院中的水泥小徑散步。
不知不覺,藤箱已滿。從1963年開始寫稿到1965年初稿完成,三年光陰,馬寅初寫出了100多萬字。寫完後,他又從頭到尾作了一次修改,一般情況用藍筆,特別重要的改動用紅筆。為了防止手稿受潮和被蟲蛀,馬寅初特別囑咐家人將放書稿的藤箱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寫完《農書》後,馬寅初已83歲,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有一次,他以前的秘書陳玉龍前去看他。一進屋,見地上鋪滿了稿紙,馬寅初正在看他的《農書》。見陳玉龍進來,他說:“他們不給我發表,我自己看!”言語中不免有種憤怒。
前來看望馬寅初的親朋好友婉言相勸:“馬老,你還寫那些招災惹禍的東西幹什麼?這麼大年紀了,好好養養精神吧!”馬寅初回答說:“正因為我年歲大了,我才更應該把我徹悟了的真理,及時地記錄下來,警告世人,不然就會爛在肚子內、帶到棺材裡去,那才是真正可惜呀!”
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悄然而過。馬寅初的《農書》“長卷”已經成捆成堆了,大大小小的紙卷堆滿了書櫃。據說,這部《農書》初稿有百萬字之巨(一說150萬)。到1965年底,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