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細說民國大文人 作者:博搏

其終始,實乖大法,衡其功罪,或可相償,可否懇請賜予矜全,曲為寬宥,當玄黃再造之日,延讀書種子之傳,俾光漢得以餘生著書贖罪。……謹此布聞,伏待後命。”

劉師培先是背叛革命,倒向清廷,後又襄助袁世凱稱帝,為時人不齒。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後,力排眾議,聘請劉師培為中國文學門教授,講授中古文學、《左傳》、《三禮》、《尚書》和訓詁學等課程。

關於劉師培到北大任教一事,據與晚年陳獨秀來往密切的臺靜農說:“關於申叔之入北大教授,據我聽到的,還是陳獨秀先生的意思。當袁世凱垮臺後,獨秀去看他,借住在廟裡,身體羸弱,情形甚是狼狽。問他願不願教書,他表示教書可以,不過目前身體太壞,需要短期休養。於是獨秀跟蔡先生說,蔡先生也就同意了。”

劉師培變節後,黃侃對其十分鄙夷。劉師培加入“籌安會”,為袁世凱鼓吹帝制時,曾在北京召集學術界知名人士開會,動員黃侃等人擁戴袁稱帝。劉的話未說完,黃侃即起身嚴詞拒絕:“如是,請先生一身任之!”說完拂袖而去。但劉師培遠離政治,到北大教書後,在北大的黃侃對劉師培再執弟子之禮。章太炎在為黃侃撰寫的《黃季剛墓誌銘》中說道:“自師培附帝制,遂與絕,然重其說經有法,師培疾亟,又往執摯稱弟子。”

劉師培病故後,黃侃作《先師劉君小祥會奠文》悼念老師:“我歸武昌,未及辭別。曾不經時,遂成永訣。始聞凶信,以師表哀。……我滯幽都,數得相見,敬佩之深,改從北面。”後又作《始聞劉先生凶信,為位而哭,表哀以詩》也說:“拜辭既歉闕,聞信翻疑猶。”

【玉折】

1919年11月20日,劉師培因患肺結核,醫藥罔效,病逝於北京,年僅三十六歲。臨逝前,他派人把黃侃叫至病榻前,“十分吃力地在枕頭箱子裡找出一部手抄本遞到黃(侃)的手裡”,並囑咐道:“這是我畢生研究得來的音韻學秘本,今天送給你作為臨別紀念,望你繼承下來,然後把它再傳之後代。”

劉師培與妻子何震曾育有一女,不幸夭折,膝下荒涼,身後極為蕭條。陳獨秀在喪禮上致悼詞,總結劉師培一生功過,在場師生無不為之唏噓。陳獨秀最後引用康有為的詩句悼念劉師培:“曲徑危橋都歷遍,出來依舊一吟身”。

據說,劉師培的遺稿存放在黃侃處;又有說法稱,劉的遺稿由何震交給了劉文典。劉師培去世後,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人蒐集整理,編成《劉申叔先生遺書》。

《劉申叔先生遺書》中並沒有收錄劉師培交給黃侃的遺稿。到1928年時,黃侃還承認自己藏有劉稿,但到1934年底便“茫無端緒”了。有研究者認為,此時可能與黃侃藏書遭竊有關。“一·二八”事變發生後,黃侃搬遷,倉促中裝了八卡車書,運到採石磯暫存,不料被當地居民盜出,當作廢紙賣了。有學者猜測,可能劉師培的遺稿也一同被竊。倘若如此,又是學術界一大憾事。

【評惜】

黃侃說起劉師培這位只比自己大一歲的老師時,無限慨嘆道:“真是天才,有清一代有三個天才,都是36歲就去世。前清有孔廣森,中間有戴望,晚清有劉申叔。可惜可惜。”

劉師培在北大所從事的文學史教學與研究活動,尤其是《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的出版,起到了垂之後世的“典範”作用。有人評論說:“在現代中國學界,真正將‘文學史’作為一‘專門學問’來深入探討,而且其著述的影響歷久不衰者,此書很可能是第一部。”

劉師培魂歸道山後,蔡元培在《劉君申叔事略》中無限惋惜地說:“向使君委身學術,不為外緣所擾,以康強其身,而盡瘁於著述,其所成就,寧可限量?惜哉!”

有人說:劉師培在政治上屢次失足,其品行在生前已為人所不齒。而對他在學術上的貢獻,學界評價卻始終如一。

有人嘲弄劉師培一生是“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笑熬糨糊”,這鍋“糨糊”足夠他消化一萬年的了。亂世如狂流,人人好變,人人善變,不少人都在政治追求上反覆無常,區別只在有無高標,有無底線。劉師培善變,總是在汙泥濁水中輾轉其身,最終變得委瑣,變得齷齪,道德學術雙雙受損,遭人鄙棄,關鍵就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甘於墮落,根本沒想過要嚴守底線,大有越墮落越快樂的勁頭。

黃侃曾評價老師劉師培曰:“憂思傷其天年,流謗及於後世,貽人笑柄,至可痛惜!”王元化先生評曰:“世人詆訶,多出於道德上的責備,殊少思想上的探索。其實從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