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1 / 4)

小說:細說民國大文人 作者:博搏

曾在武漢汀泗橋頭的抗戰中立下軍功,後因負傷退伍,輾轉流落到四川賣茶為生。張恨水對其肅然起敬,臨別時,贈給抗戰英雄二十元茶錢。

張恨水成名後,高官政要以與之結交為榮。據說,蔣介石、宋美齡曾前往拜訪,張客氣接待,卻讓僕人送之門外。張從來堅持“君子不黨”,他一生未入任何黨派,也不擔任公職,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人生守則,他曾自言:“寫字就是營生罷了,如同擺攤之類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實在如斯。”

抗戰期間,有人請張恨水的好友張友鸞出任重慶社會局主任秘書,張友鸞為此徵求好友們的意見。張恨水並不同意好友作官,但張友鸞家中六個孩子,生活艱難,他實在開不了口。回家後,張恨水為未能對好友直言而內疚,他左思右想,趕到張友鸞家中,畫了一幅畫,畫上有幾棵松樹,並附七絕一首:“託跡華巔不計年,兩三松樹老疑仙。莫教墜入閒樵斧,一束柴薪值幾錢。”張友鸞遂打消了出仕的念頭。這幅畫,張友鸞於“文革”中送給了張恨水的兒子張伍。

張恨水生前很少向人談起他在重慶與毛澤東單獨談話的內容。他只在《我的創作和生活》一文中簡單地寫道:“1945年毛主席到重慶,還蒙召見,對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鼓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還牢記在心。”當他的女兒張明明多年以後問起這次談話的內容時,他也只是簡單地答道:“主席說的是關於寫愛情的問題。”

1948年底,張恨水突患腦溢血,喪失寫作能力。經周恩來特批,聘其為文化部顧問,按月發給600斤大米。1954年,張恨水病情剛好轉,便辭去文化部的職務,專事寫作,以此謀生。女兒張正回憶,此時的張恨水已經步履蹣跚,口齒不清,每日“伏案寫作,夜深人靜,只有窗前一叢毛竹的影子,和他默默相對”。

張恨水腦溢血後,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說話含糊不清,流著口水,左半邊偏癱,行動極不方便。但是他毅力驚人,恢復速度極快,一個月出院,兩個月後牙牙學語,記憶力恢復。半年後,他讓妻子買了許多小學生練字用的大字本,每天在大字本上像小學生般地練習楷書。他還慢慢練習走路,出門訪友、看電影,不到一年便開始寫詩。醫生說,張能恢復得這樣好,“實在罕見”。

1954年,全國文藝界大規模批判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親友勸張恨水錶態,他未寫一字,說:“我不知道俞平伯錯在什麼地方,我寫什麼文章,湊什麼熱鬧呢?”次年,全國大批胡風,親友再次勸他表態,他說:“我不喜歡胡風的文章,我看不懂,但是讓我去批判他,我不知該去批他什麼,還是少說為佳吧!”

老舍說:“恨水兄是個真正的文人:說話,他有一句說一句,心直口快。他敢直言無隱,因為他自己心裡沒有毛病。……恨水兄是個真正的職業寫家:有一次,我到南溫泉去看他,他告訴我:‘我每天必須寫出三千到四千字來!’……恨水兄是個沒有習氣的文人:他不賭錢,不喝酒,不穿奇裝異服,不留長頭髮。他比誰都寫的多,比誰都更要有資格自稱為文人,可是他並不用裝飾與習氣給自己提出金字招牌。閒著的時候,他只坐坐茶館,或畫山水與花卉。”

羅承烈說:“恨水先生一生埋頭寫作,從無他騖。他安貧樂道,不做官,不經商,然而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知道他對於做官,經商,以及一切人情世故,那是最透達無比的。但是他儘管透達人情,而並不為習俗所染。他處處昭示青年以作人之道,痛恨浮華,摒絕虛偽。重友誼,尚俠任,自奉廉而對人厚,性情豪邁,勇於負責,所有一般‘文人無行’的惡習,我在恨水先生的言行中是絲毫找不出來的。這一點人格上的修養,實在值得敬佩和效法!”

【姻緣】

張恨水的妻子徐文淑,原名徐大毛,其父為私塾先生,但徐並不識字。1912年,張父去世後,母親戴氏帶著子女們回到老家安徽潛山,為了拴住兒子的心,戴氏決定給18歲的張恨水找個媳婦。

媒婆介紹徐家長女後,戴氏趁著徐家牌樓戲臺唱戲,前去相兒媳。這日,戴氏在媒婆的陪同下,來到徐家樓,媒婆一指,戴氏只見兩個姑娘並肩而坐,其中一個眉清目秀,模樣可愛。戴氏很是滿意,於是兩家很快定下婚期。但戴氏和張恨水萬萬沒有想到,媒婆指給戴氏的其實是徐家的小女兒,另一個相貌平常的姑娘才是徐家長女。

張恨水本不滿母親包辦婚姻,但他不忍拒絕母親,只能同意。轉眼到了成親之日,張府上下,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張恨水像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