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3 / 4)

小說:細說民國大文人 作者:博搏

,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瑞今回憶,弘一大師“衣著無過三件,即使嚴冬亦是如此。如升座說法,即披七衣,平常集會開示,則穿海青(邯廣袖的僧衣),有人送他夾衫厚襖,皆轉贈別人。……馬一浮居士挽他的詩有句雲:‘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他是當之無愧的。”

劉質平回憶:“憶先師五十誕辰時,餘細數其蚊帳破洞,有用布補,有用紙糊,堅請更換不許。人閩後,以破舊不堪再用,始函命在滬三友實業社,另購透風紗帳替代。為僧二十五載,所穿僧服,寥寥數套而已。”

一次,弘一法師收到弟子劉質平寄來20元,遂覆函說自己花費“每月約一二元,至多三元。出家人費用無多,其善能儉約者,每年所用不過二元,若朽人者,比較尤為奢侈者也。”劉見信,幾欲落淚。

1924年,劉質平託人給弘一法師帶去餅乾、桂圓、筍乾,法師命人收好,等到去溫州時,帶去送給道侶。

嘯月在《弘一大師傳》中記載:弘一大師“雲遊四方,一衲一缽,赤足露頂,不與俗伍”。“一領衲衣,補釘二百二十四處(現存經子淵居士處,)青灰相間,襤褸不堪,初出家時物也。二十六年來,未嘗一易。生平不樂名聞,不受供養,不蓄徒眾,不作住持”,因主持妨害修行,不開大座,因“聽眾混雜,流弊叢生”。

抗戰時期,上海劉傳聲居士擔心弘一法師生活困難,奉上千元以作供養,弘一婉謝,欲全部退回,但因滬閩之間交通斷絕,無法退還,遂將這筆錢款轉交開元寺,用於購買米糧,供僧人齋飯。他還拿出多年前好友夏丏尊送給他的一架美國產的真白金水晶眼鏡,售出得大洋五百,贈送給開元寺。

夏丏尊曾回憶弘一法師滯留寧波時的情形:弘一時住在七塔寺的雲水堂中,告知夏他當天才到寺中來掛單,前兩天住在一家小旅館裡。夏問:“那家旅館不會十分清爽吧。”弘一答:“很好!臭蟲也不多,不過兩三隻。主人待我非常客氣呢!”他接著說掛單在雲水堂很是舒服。夏環視四周,水雲堂中住了四五十個遊方僧人,他是在無從想象舒服何來。

將弘一接到白馬湖畔後,夏丐尊將他安置在春暉中學中。打掃完畢,弘一開啟鋪蓋,將一床破席子鋪在床上,攤開被褥,再捲了幾件衣服作枕頭,接著便拿出一條發黑而且破爛不堪的毛巾,走到湖邊去洗臉。夏忍不住提出替他換條毛巾,他將破手巾仔細攤開給嚇看:“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夏丏尊每日去給弘一送飯,到第3日,弘一對夏說,以後不必將齋飯從家裡送過來了,他自己可以過去吃的,並笑著說,上門乞食原是出家人的本分之事。夏只好答應下來,但堅持雨天還是由他送來。弘一說:“不要緊,要是下雨,我還有木屐哩!”接著他又說:“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夏丏尊只好答應。

一日,夏丏尊前去看望弘一法師,正趕上有人送來齋菜,夏也一同吃,其中一菜太鹹,夏說:“這也太鹹了!”弘一淡淡地說:“好的,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佛陀在戒律中規定,比丘不得重操舊業,以免妨礙修道。弘一出家後,幾乎放棄了一切世俗學問,唯以書法接引眾生。佛制比丘當常易住處,勿於一處貪著不捨。弘一的出家後,居無定所,一衲一缽,輾轉於浙江、福建等地的各寺之間,行雲流水,動止安祥,威儀寂靜,無掛無礙。

1922年春,弘一法師在給侄兒李聖章的信中說:“任杭教職六年,兼任南京高師顧問者二年,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紹家業者,指不勝屈。私心大慰。弘揚文藝之事,就此告一結束。”

弘一法師持律甚嚴,後半生僅有破布鞋、雨傘隨身,吃飯不放油,每天只是在房中唸佛,不見外人。

弘一法師在福建講學時,永春一位16歲的少年寫信給他,說他忙於酬酌。他立即回信說:“惠書通悉,至用慚惶!自明日起,即當遵令閉門靜修,摒棄一切。”

弘一法師有“三不”:一不做主持,因主持俗務繁多,妨礙修行;二不開大座,如應他人之請講律,儀式簡單,不可大規模號召;三不要聞名。

1939年1月,弘一法師在廈門養正院作題為“最後之□□”的講演。標題中缺失的兩字大概是當時記錄者瑞今法師有意隱諱的,有研究者猜測,此題目應為“最後之懺悔”。弘一在講演中說:“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其中到閩南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