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部分(3 / 4)

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我們就能解釋剛才我所提問的。”

“請說?”圓覺有些迷茫,按照石堅的意思,佛祖也說錯了?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看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這段話意思身心的變化,都是假象與塵垢,就象看到了摩尼寶珠五色。其實本來沒有顏色的,只是五色光射在上面,以為有五色。因為身心的變化,才發現這樣錯誤的理解。

現在再沒有一個人嘲笑石堅了。到現在石堅無論經義,還是佛教故事,信手指來,滔滔其談,連高僧圓覺都在聽其教誨,那個敢笑話。只是躲藏在宮牆外面的小宮女們。一個個看著石堅,眼光流彩繽呈,豔羨的。

“說到底,修佛的重要環節就是空與放。只有放下一切,才會修成大道。可為什麼連佛都出現執迷呢?來,我再來說一段話,大家就明白了。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摒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什麼一切諸佛?指的走過去、現在、未來,象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在第五個劫數里。這一劫叫賢劫,共有一千個佛出世,釋迦牟尼是第四位。當然這個劫數也很長,長到我們現在都沒有辦法用數字計算。為什麼佛來應世。我剛才說過佛已經跳出三界外,跳出去是超脫,跳進來是救世。存了念頭,就會有劫難,所以佛也遭到魔邪襲擊。”

說到這裡時,圓覺已經有所“悟”眼睛開始明亮起來。

石堅繼續說道:“一開始入世時。雖然佛有碩大的慧根,可也要學習。跟誰學習的?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也就是封神演義裡的那個燃燈道人)。於法所得不。入世的過程,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一邊幫助世人超脫。一邊自己也要超脫。所以在世間的如來佛祖與在三界外的如來佛祖等於是兩樣的,這個佛祖還不能說領悟大道的佛祖。”

這句話說完,所有人大譁,可不知道如何辨解。有道理啊。如果超脫了,還要學習做什麼?就象孔夫子什麼都是對的,何必來句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的話?

“因此,我佛在這些間說的話。還史雜著念著,但我佛早有慧根。經義中的真義還在。不必求其末,而忘其本。在這裡我還說一個故事證明一下。唐僧到了天塹後。在一個雪山看到很長很粗的頭髮。他看了半天,認為這下面很可能是一個人頭,而且還不是這一劫數的人頭。有可能是上一個劫數冰河期的人頭。於是一挖,真挖出來一個高大的人來。這個人還在盤坐。唐僧就拿了一個引磐在他耳邊敲小將他出定了。他就說了。他是釋迦牟尼佛前面的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出家自修入定,等待下一個釋迦牟尼佛入世向他請教。唐僧就說了,釋迦牟尼佛也涅磐了。這個人就說了,那麼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彌勒菩薩前來。唐僧說,就是你等彌勒佛也要出定才能找他,這樣入定下回來有誰來喊你。這個比丘一聽對啊。於是聽從唐僧的話,出神。投到尉遲恭家中。但唐僧找到了這個孩子後,卻認不出來他了。可這是皇帝下命令,讓他代太子出家的。這個孩子說了,我出家行,但有一個條件,一車美女服侍我,一車酒肉。一車書。這就是三車高僧。這說明了一點什麼,習氣未除,一轉胎。習氣就明顯現出來。但佛不同,生於天地之間,可他是來救人超渡的。這個習性了跟著沾染一點。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有這些矛盾的經義之說。”

眾人再一次面高相覷,這個好象沒有那個人提過。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但是圓覺卻俯下身體,對石堅膜拜說:“阿彌陀佛,大善功,大善德。”

但石堅不領情,一腳踢在他屁股上,喝道:“大和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說眾生平等,我佛非我佛,即為修道,何來高僧之說!即為修道,何執迷於國事俗事!即為修道。何來你我他,生死成敗!去!”

又踢了一腳!

但這個圓覺也不生氣,也不高興,將手中缽盂往地上一放,一拍手真的揚長而去,一邊離開一邊說道:“何為來者何為去,何為高僧何低僧。風吹大海波浪闊,風過海面鏡子平!”

眾人被這一變故,再一次驚得面面相覷,這是怎麼回事啊?

石堅心裡面也忐忑不安,老和尚,你腰裡可帶著一點錢啊,不要什麼都空了,連化緣都不化緣,到時候被我忽悠瘋了,活活餓死,那可是大罪過。

眾人一起大眼翻小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