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侯君集。還糾集了幾個將軍和文臣上書請戰,意圖獲取軍功,得到宰相職位的獎勵,這樣一來,不僅僅是在挑戰剛剛確立的軍政分開原則,更是在挑戰李二陛下的權威,挑戰貞觀朝沒有朋黨的底線。
李二陛下如何可以不惱怒?
這一惱怒之下,好多人倒了黴,李二陛下趁此機會狠狠地敲打了一下軍方,雖然大唐需要你們,但是不是讓你們來干政的,屬於你們的權利文官拿不走,屬於文官的權利你們也別想碰!軍方的力量有些強了,一旦強大了就會有些不該有的念頭……
李二陛下決心下一階段的政策大方向是扶文抑武,並且在這個規矩沒有完全深入人心之時,要對任何一個敢於挑戰此規則的人進行最為嚴厲的處罰,哪怕這個人是皇帝的心腹!懲治侯君集就是殺雞給猴看,告訴所有武人和文人,不論是誰,哪怕你高貴如侯君集,也照樣收拾!
李二陛下竭盡全力的維護剛剛確立的脆弱規則的權威,李世績那兒也在竭盡全力的對付吐谷渾,面臨大唐帝國的亡國攻勢,吐谷渾上下都充滿了悲觀絕望的氣息,一開始有很多人都主張不抵抗,逃離這裡,去更西邊求生存,或者乾脆投降,反正這年頭做個大唐人也沒什麼不好的。
但是就像曹操勸降東吳時諸葛亮說的話,別人可以投降,但是唯獨孫權不可以,天柱王就拿這個漢人典故勸誡伏允可汗,誰都可以投降,唯獨他伏允可汗不能投降,一旦投降,肯定會失去現在所擁有的全部權力,別人無傷大雅,不過是換一個國籍,大不了付出一點兒代價,可是伏允可汗降了,估計就要去和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去一起研習舞蹈技巧了。
天柱王心裡面還嘀咕著,除了你,我也不能投降,否則一旦投降,肯定有人把這些年來自己推動吐谷渾做的那些事情給抖出來,到時候伏允不會死,自己卻極有可能死,所以只要有一線生機,都不能放過!哪怕為此把吐谷渾所有的男丁都推向死路!
要是放在以前,估計他們還有西域這條退路,但是如今西域各國聯合起來要截斷他們的退路,他們除了正面迎擊唐軍以外沒有別的退路,用三分之一國土資源和人口換來的吐蕃三萬精兵也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反正他們國內徵發了十二萬軍隊,算上吐蕃的三萬軍隊,連在一起有十五萬軍隊,進攻的軍隊包括唐軍本部四萬人,西突厥三萬騎兵和西域聯軍六萬人,一共十三萬人,人數上還少於吐谷渾一方。
但是無論是伏允可汗還是天柱王,都不認為這是一場輕鬆的戰爭,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不是靠著僅僅兩萬人的人數優勢就可以戰勝的,哪怕對方真的只有四萬人的軍隊,也不可小覷,唐軍自立國以來和外國作戰的時候,就沒有一次不是以少勝多創下奇蹟的,最多的一次也不過派遣了十二萬軍隊 ,但是對手卻是東突厥三十萬軍隊。
結果不言而喻,被唐軍打得哭爹喊娘,最後三萬成建制的軍隊被一個叫做蘇寧的小將率領五百鐵騎一把火燒了個乾淨,東突厥亡國。
所以無論唐軍軍隊數量有多少,他們都不敢小視唐軍,至於吐蕃的援軍,他們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為他們和吐蕃人交過手。吐蕃人兇狠,打起仗來不要命,可是相對於唐軍的訓練有素和裝備精良,他們每一次攻打蘭州的時候都有深刻的體會,要是面對面交戰,吐蕃軍隊還不一定是唐軍的對手。
那應該是在沒有高原反應的情況下。
甘肅和青海所在地地勢相對於西藏而言是低得很多了,所以軍隊徒步而上,不會受到什麼影響,但是如果是西藏的話,那樣的影響真是不小。所以才會有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不能乘飛機直接去西藏的說法。否則一定會難受好多天才能緩過來,氧氣太少了。
唐軍和吐蕃交戰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高原反應,在高原上作戰唐軍敗多勝少,而在平原上交戰雖然唐軍戰勝的次數比較多。可是吐蕃軍隊依然不弱小。下了高原。吐蕃人的平均戰鬥力平添三成。
只是這個時代沒有人重視而已,但是蘇寧來了,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蘇寧已經決定建議李二陛下設立一支專門針對吐蕃人的軍隊,拉上高原進行適應性訓練,適應之後才能和吐蕃人對戰,否則一定會吃虧,為了這個,蘇寧還準備了很多關於高原反應的說辭來說服李二陛下,給這個科學盲補補課。
但是在青海和甘肅地區作戰的話,憑藉蘭州地區的府兵和中央衛戍軍的強悍戰鬥力,沒什麼可怕的,所以李世績率軍在蘭州補給整軍之後,就氣勢洶洶的殺向吐谷渾,同時派人傳令西突厥兵馬從北向南突擊吐谷渾腹地,牽制其快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