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現代白茶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是指幹茶表面密佈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後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第八章 中國製茶史(下)】………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於十六世紀。在茶葉製造發展過程中,發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餘閒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後,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後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展將茶葉切碎加工的紅碎茶,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製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製法,再紅茶製法,從而悟出了青茶製法。
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在北宋,有的推定於清咸豐年間,但都認為最早在福建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巖茶的製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六)從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嶽《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製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製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由於製茶技術不斷改革,各類製茶機械相繼出現,先是小規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採用了機械化生產。
回憶起中國歷史上的製茶史,李泰不禁感慨,人民大眾的智慧是無限的,人們的精華跟是值得驕傲的,雖然在現代社會中,中國茶道已經沒落,但相信,只要後人努力,一定會再創輝煌啊。
“青雀哥,你在想什麼呢?三哥問你話呢?”小鬼頭李治喊道。
“哦,沒什麼,剛在想茶的問題,恩,三哥,你想問啥?”李泰調整了下思維問道。
“哦,其實也沒什麼,只是這功夫茶費時要如此之久,常人可沒這空閒,不知,恩,四弟,可有其他的茶藝?”原來啊,當李泰介紹完了功夫茶後,李恪等人就急不可耐地泡起了功夫茶,等開始後,才發現需要極其的耐心,而這一幫子公主,王爺,平時都被人伺候慣了,哪裡等得急啊,於是,就想起了這泡茶又不是隻有這功夫茶一種,定還有其他茶藝吧。
“有,就有一種叫做‘鬥茶’”李泰笑著回答,遂想起了鬥茶來了:
“宋代的鬥茶
《中國陶瓷史》載,我國黑釉瓷器的生產和青瓷一樣歷史悠久。入宋後,一種黑釉盞,產量特別大,其中,江浙墓葬中多出土黑瓷。據衢州市博物館館長柴福有介紹,我市婺州窯生產有許多黑釉瓷,這和宋代的鬥茶習俗有很大關係,宋微宗就愛好此道。宋代的茶葉是製成半發酵的膏餅,飲髒亂前先把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沸起一層白色的沫。鬥茶其一是比黑釉茶盞襯托的白色茶沫,以青白勝黃白;其二是比茶湯,茶湯以在茶盞周圍沾染水痕為負。因宋代的茶色是白的,當然就以黑盞最為適宜觀色。正因為有此需要,婺州窯生產的許多黑釉瓷,就顯得格外重要。
另外,《全宋詞》載有衢州藉瀟灑詞人毛滂的幾首關於宋代點茶和鬥茶的詞作。毛滂《謝人分寄密雲大小團》:“舊聞作匙用黃金,擊指要須金有力。”講的正是“鬥茶”勝負規則在於是否“咬盞”。毛滂在《西江月…侑茶詞》中寫道:“湯點瓶心未老,乳堆盞面初肥。留連能得幾多時?兩腋清風喚起。”講的是客至點茶,送客點湯的詞共256首,其中以黃庭堅和毛滂作的詠茶詞最多,毛滂有4首詠茶詞列入《全宋詞》。其中,毛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