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朱涯州就被文官主動放棄了。
而在北宋,司馬光上臺後,將其政敵王安石變法的政策、法令,不管好的壞的,全部廢除。
更奇葩的是,就連王安石主政時期收復的從西夏手中奪回的領土,也全部放棄。
司馬光不愧是史學家,深諳“敵人贊成的,我們一定要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一定要贊成”這一政治鬥爭的精髓。
而後,明朝宣宗時,那些文官也攛掇皇帝,將永樂大帝開拓的許多疆域都以節省財政開支為由放棄了。
首先是放棄了安南,然後又將長城以外的許多據點都往內收縮,結果,明朝暫時節省了一些軍事開支。
但北方邊患卻一直沒能夠解決,後來修長城和駐軍,花費的開支恐怕是在長城以外駐軍的開支的幾千倍,幾萬倍。
後來,正德皇帝時候的劉大夏更是奇葩,他為了防止皇帝和太監效法鄭和下西洋,一把火將兵部存放的,鄭和下西洋時的造船圖紙,西洋的地理、人文、歷史資料,下西洋的水文資料全燒了。
這種腦殘行為,還被儒教稱頌了幾百年。後來,到了清朝的時候,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竟然還有文臣主張放棄這一塊後來佔到華國六分之一國土面積的疆域。
還好他們沒有得逞,可見,華夏文明之所以秦漢以後,兩千多年都沒有大的擴張,其最大的敵人就是保守頑固的儒教勢力。
在那些標榜仁義道德的儒教文人心中,秦皇漢武是著名的暴君,是很壞很壞的皇帝。
他們總是無法理解那些偉大帝王開疆拓土的意義,更無法理解斯大林、本朝太祖使用逆天手段,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進行工業化的苦心。
當年,本朝太祖揚言,“就算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也要搞出原子彈”時,就被金大俠猛烈地批駁,被他罵為殘暴不仁,窮兵黷武。
但事過境遷,如今,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紀,也還有伊朗、北朝鮮等國,一定要搞出原子彈。
若是華國沒有搞出原子彈,可能時至今日,要想全國人民都不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不可能。
因此,瞭解到這一段歷史時,段宇鍾就十分慶幸,還好金大俠這樣的儒教文人在當年,只能寫寫小說,或者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否則,華夏如今還不知是個什麼樣子呢!而如今,在二號時空,段宇鍾就碰上了這些奇葩的儒教文人。
於是,為了照顧他們的思維,也為了方便自己經營西域和中亞,段宇鍾就主動降低了各種應有的封賞,只是在大宋朝堂上,為首功的狄青要了個安西節度使的職位。
然後,宋仁宗將狄青封為大宋安西節度使,讓他連同五十萬西征大軍,還有上百萬移民,一起鎮守西域和中亞河中地區。
第142章 改造中亞自然環境
雖然節度使到了宋朝,只是一個虛職。但狄青這個節度使,卻與晚唐五代的節度使一樣,在自己的轄區內,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土皇帝。
宋朝君臣之所以能夠答應這個條件,是因為在他們眼中,西域還是那種“胡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走馬川石大如鬥,風吹滿地石亂走”的惡劣至極的不毛之地。
在趙宋皇室的優待下,宋朝文臣連到廣東、海南吃荔枝都不願意,何況是到遙遠的西域和中亞?
因此,段宇鍾這個“可以將西域和中亞這些新收復的不毛之地,變相地分封出去,將狄青等有功之臣變相地流放出去”的建議,實在是很對宋朝的文臣們胃口,一下子,就獲得了極大的支援率。
當然,也不是沒有對大宋中心耿耿的文臣們反對這個建議。
比如,歐陽修、范仲淹等文臣,就憂慮這樣做,會讓狄青等武將失去控制們,有可能成為大宋未來的憂患。
歷史上,歐陽修雖然是著名的文學家,還是史學家,但卻也是當初文臣排擠狄青的急先鋒和領袖。
而范仲淹純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畢竟這種憂慮也很有道理,當年,唐玄宗將天下大部分兵馬交給安祿山,結果發生了安史之亂。
而五代亂世,擁兵自重的武將造反,並且顛覆朝廷的事情,也發生了不知凡幾。
但段宇鍾這個建議能夠得到採納,一來西域和中亞離大宋足夠遠,在文臣們的認知中,那個地方足夠荒涼,狄青被分封到那裡,應該沒有造反的實力。
二來,狄青也五十歲了,不大可能再造反。而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段宇鍾和道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