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氏所建,追溯其歷史恐已有千年之久。早在近千年之前,當地的百越部族就把這一帶當成集市、相互交換各種物資,漸漸有人就在此建造房屋定居,出現了人口相對流動頻繁的市鎮,歷時數百年漸漸發展為城廓。
後來吳黎、水黎、花黎三大部殘眾南遷至此,並與百越諸部融合雜居。防風部崛起,便佔據了這座城廓,並下令各部派奴民大興土木,將其擴建了一番。防風氏受中華天子冊封后,罔城也成了伯君府所在。這裡如今並無城主,亦不行中華禮法,防風氏就是主人。
大江入海口南側的三角洲一帶,原本就多湖沼,大洪水更是形成了遍處澤國,百越諸部也深受其患。後來防風氏劈開巫雲山,眾高人趁勢衝開大江水道,上游的巨量泥沙在大江入海口處堆淤,使大江三角洲向前延伸出百里沃野,百越各部也按伯禹大人的計劃治水。
百越諸部有防風氏這樣一位強大的首領,發動大批不計死傷的奴民,亦不理會其他地方的閒事,如今的治水成效已很明顯。
疏浚水道排淤造田,將積水洩入汪洋或匯入低窪,曾經氾濫諸多湖澤經過整治,如今匯成了一座大湖,名震澤,後世亦稱太湖。
在震澤周邊一帶,新開墾出了很多良田、修建了諸多村寨,其中大部分是防風氏這位伯君的私人領地。因洪水失去家園的很多小部族,如今也成為了防風氏的奴民。
越過煙波浩渺的震澤,其南方也有一座湖泊,名風渚。風渚古已有之,經洪水氾濫並再度治理後,如今已與舊貌不同,而罔城便鄰風渚而建。虎娃飛過震澤,尚未到達風渚便落下了雲端,進入了一座山中。
百越之地,河流、湖澤、平原、丘陵交錯,有不少地方仍山深林密。這座不知名的山,虎娃以仙家神識掃過,已發現山中有不少遺骸散落於偏僻處,甚至還被野獸撕食。而在一些緩坡上,好像還有數十人暫住,他們三三兩兩為伴。
這些人以竹枝草葉搭起簡陋的窩棚,步履蹣跚、衣不蔽體,指甲頭髮很髒、很長,幾乎都看不清相貌了,而且年紀也都不小了。虎娃身前不遠處就有三位老者,他們搭了兩個窩棚,在山崖下還用石頭壘了一個簡易的火灶。
一位披著蓑葉的老婦,正坐在石灶前生火,石灶上放了個破陶盤。正有兩位老漢從山下走來,一人手中提著幾根剛挖出洗淨的薯蕷,另一人居然提著一串不知從哪裡掏出來的野鼠,這便是他們的食物。
虎娃在山中走了一圈,並沒有被這些凡人察覺,又到山下村寨暗中查探了一番,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原來發那座山,是附近幾個村寨的“老人山”。(未完待續。)
034、六親不和有孝慈
老人山不是一座山名,而是一種地名。後世有“花甲上山”的傳說,據稱是某些蠻荒部族,其族人年滿六十歲之後,就會被送到附近的山野中任其自生自滅,這樣的山野則被稱為老人山。而實際情況和傳說稍有不同,甚至與後世很多人所認為的也不一樣。
虎娃幼時所在的巴原北荒,是沒有這種習俗的。虎娃小時候的路村,精壯男子外出狩獵、女子到後山採摘各種食物,全體族人還會集體搜尋、加工各種有用的東西。村子周邊後來又種植了各種作物,人們還在村子裡養了牲畜和家禽。
白天大人們出去勞作了,老人們除了生火做飯、加工修補各種用具,還照看著全村的孩子。各家雖有自己的房屋,但修建房屋時也是全村人一起出力的,勞作所得的收穫,都歸全族所有,然後統一分配。
除了自己私下裡親手採集材料並加工完成的工具,族人並無太多的私產,更沒有“年老上山”習風俗。其實在那樣的環境中,老人是部族的財富。
經年累月艱辛的勞作,幾乎人人都會留下各種暗疾,又缺醫少藥,普通的傷病往往就是生死考驗,人們的平均壽命很短。能活到六十歲,那必是先天體魄強健之人,而且也足夠幸運。
他們經歷的事情足夠多,更懂得在艱險的情況怎樣生存、在遭遇意外時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與族人,否則也活不了那麼久。
他們還比其他族人更懂怎樣修建房屋、製造各種工具,熟悉各種野獸的習性,知道怎樣才更容易獵取它們,能分辨山野中的各種植物,知道哪些東西那些的部位有什麼用、又該怎麼加工,甚至還會用簡單的藥物治療常見的傷病。
這樣的長者,每一位都是寶貴的財富,是村寨中受人尊敬的族老。那麼“年老上山”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呢?
太昊為人皇時,中華之國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