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想扒了張、藍二人的皮。

張若水靈機一動,連忙辯解道:〃奴才奉旨,瞭解的是開封府的民情,各路或有不同,亦不可知。奴才天大膽子,也不敢欺君的。〃

趙頊聽了這句話,又想起石越在集英殿所說的,心裡暗暗嘆了一口氣。臉上卻不願少了君主的威嚴,厲聲喝道:〃退下去。〃

張、藍二人慌忙退下。趙頊無力地坐在那張寬大的御座之上,心裡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一心想做箇中興明主,以為王安石便是自己的諸葛亮、魏徵,可是朝中卻竟然因為這個變法鬧得大臣水火不容。〃難道王安石會騙朕嗎?不會的,不會的,王安石忠貞體國,絕對是個忠臣。〃年輕的皇帝把這種念頭從腦袋裡晃開,心裡真是有無限的疲憊,〃也許真如石越所說,盲人摸象,盲人摸象!〃

〃陛下,陛下……〃有人輕輕地在旁邊打斷了年輕的皇帝的思緒。

〃有什麼事?〃皇帝不耐煩地問道。

〃應當去給太皇太后和太后請安了。〃小宦官小心地說道,大氣都不敢出。

這一年的冬至,在普通的老百姓眼中,與往年並沒什麼不同。照舊是買回過冬的蔬菜儲藏,照舊是開封府四面各條大路上車水馬龍的運過冬物品進城……但是對於大宋朝廷的文武百官來說,因為集英殿的風波,這個冬至就不那麼簡單了。

大家心裡都暗暗揣測著,難道皇上真的聽了石越的進言,不了了之嗎?

〃不可能,王相公絕不可能善罷干休!〃

〃想想那個石越,多得寵呀,也不是不可能的。〃

〃石越得寵,有王安石得寵?〃

〃老子就看不慣鄧綰那廝,還有老劉這次冤的……〃

……

各種各樣的耳語,在同鄉同年的私交聚會上,悄悄流傳著,倒是劉庠反而淡然如無事。

他自己淡然,別人卻免不了要關心他。蘇軾和劉庠有同僚之誼,政見又相近,他不顧自己現在一身是麻煩,三番幾次去找石越,希望石越能夠在皇帝面前幫劉庠開脫幾句。大家都是聰明人,全明白這次最倒黴的人,多半就是劉庠了,而最能在皇帝面上說上話的,也許就只有石越了。

但是幾天後的處分,卻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嚴厲。

鄧綰依然是集賢校理,劉庠重貶為郴州縣丞,範鎮致仕!

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王安石逼出來的。

王安石數次上表要求嚴厲處分劉庠、範鎮,以樹立新法的威信,皇帝留中,引得王安石不惜親自面聖相爭。偏偏這個時候,範鎮還上表抗辯,疏中說:〃陛下有納諫之資,大臣進拒諫之計;陛下有愛民之性,大臣用殘民之術。〃氣得王安石親自逐條批駁範鎮。矛盾激化至此,趙頊迫於無奈,只好聽從王安石的處置意見,結果劉庠遠遠發配到郴州,範鎮本來就有本章乞致仕的,也就順便讓他以戶部侍郎的名義退休了,所有官員退休應有的賞賜,一件也不給他。

這件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

處分公佈之後,以蘇軾為首,許多同情舊黨或厭惡新法的官員、士大夫,還有一些書呆子,紛紛前往範鎮家致敬,藉此向王安石表示抗議。蘇軾更是公開給範鎮賀喜,說他雖然被迫退休,可名聲卻更加響亮了。這話沒有幾天,就傳到了王安石耳中。於是蘇軾通判杭州,去了江南繁華之地,做前參知政事趙挼耐�擰! �

一個月之內,加上司馬光,竟有四個舊黨名臣,三個被趕出朝廷,一個被迫致仕。

※虹※橋※書※吧※。

第58節:第三章 集英殿風波(16)

在此之前,石越和潘照臨甚至認為劉庠頂多就是訓誡罰俸了事的。他們低估了王安石對皇帝的影響力,也低估了那些名臣對自己原則的堅執。

〃才幾天時間,朝中唯一能制衡王安石的,就只有一個參知政事馮京了。王安石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指日可待之事了。〃本以為歷史會因為自己的到來而有所改變,結果雖然的確有一些改變,但是大的趨勢,卻依然故舊,不由石越不生出幾分沮喪。

〃我們的策略始終是不與王安石爭鋒,這件事雖然出乎意料,但對大局並無決定性影響,一定要耐心的等待時機。況且範鎮致仕,正可以讓他來學院做教授,他閒著無事,必不推辭。〃潘照臨勉勵道。

〃我不是擔心大局,我是覺得皇上此時如此集中的處分一批官員,或者是另有深意。〃

〃這絕非皇上的主意。王安石急欲排除異已,希望朝中能為一言堂,好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