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2 / 4)

小說:邊戎 作者:津鴻一瞥

主應該很有興趣和大宋聯盟的。你說是麼?”

“當然。”楊樸的眼睛亮了起來:“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

從津門到登州的海道一日比一日暢順、安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的海路本來就短只要避開風浪太大的日子漢部船廠造出來的新船——車艦幾乎可以不分季節地來往於兩地之間。再加上商人們開始受到楊應麒的鼓勵而在航道上的各個海島大修燈塔各種能望天測氣候的航海人才也受到空前的重視這一切都令海浪中的兒郎們把船走得更加安心。

趙良嗣和馬政這次是從登州州城附近的渡頭上岸所以並不知道登州新榷場的事情。王師中與馬政雖然是好友但在這件事情上卻瞞得他甚緊只是在自己的州衙內設宴款待了一席便匆匆將他們送上海船。

這次使團的規模比上次大了十倍不但有官方系統的文書、武衛還有若干隨行的商人甚至還包括一個代替大宋皇帝來賞賜折彥衝的太監。

童貫曾想過要親自出使來威風威風然而考慮到海路畢竟不是一萬分的安全便打消了主意。

這一趟船剛好遇上了一陣不大不小的南風隨風而北第二日就到了津門。行程如此順利實在是大大出乎趙良嗣等人的意料。

津門此時已經開始繁忙起來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年中的高峰但整個市集的活力已經彰顯。各坊的店鋪、客棧早被人搶訂一空碼頭等著無數夥計和苦力望著南邊盼船來。現在來到津門的大多是從登州出的海船數量不多作為真正商貿主力的泉州、明州商家此刻還在黑水洋的航線上。因此碼頭上人多船少正是人搶活幹的時候。等到真正的旺季到來那就是活搶人幹了。

不過這種還在醞釀的繁華還是嚇了趙良嗣一跳他萬萬想不到復州南部居然是這等模樣!從碼頭上的繁盛看來馬政的描述不是在誇大而是太過謹慎了。難道之前自己從同僚那裡聽到的訊息都有誤?還是說津門在歸入大金後才忽然變得繁華起來?對這兩種解釋趙良嗣都感到不滿意。

楊應麒也沒有料到大宋會派出這麼大一個使團來津門那小小的驛舍根本就安排不下。這個新城市的客棧雖多但此時早被搶空了。負責具體籌劃整個事件的楊樸知道楊應麒不肯擾民便將大宋使團的人馬分為兩撥:趙良嗣和馬政使團主體住驛舍那個宦官帶著禮儀人員住進孤山寺前者由盧克忠安排後者由慧觀和尚接待。

楊樸命人將兩撥人好吃好喝地供著卻禮貌地限制他們不要到處亂跑。在此期間各路豪強也都識趣地離這兩個地方遠遠的去孤山寺上香的都是些普通百姓。

直到第三天盧克忠才循例來引趙良嗣去見楊樸兩人都曾是大遼臣民相見畢趙良嗣道:“恭喜楊大人傍上了一個好主子。”

楊樸微笑道:“不是傍上一個好主子是找到一條好路子。倒是趙大人不但傍上了一個好主子連姓氏也改了。”原來趙良嗣原名馬植投宋後改名李良嗣後來大宋皇帝高興起來又賜他國姓這才改作趙良嗣。

趙良嗣一聽就知道楊樸譏笑自己冷笑道:“天子賜姓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就是楊大人祖上三百年前也未必姓楊!”東北各民族的中華姓氏多因仰慕漢文而改趙良嗣這句話分明是指楊樸是個蠻夷。

馬政怕兩人一言不合壞了正事連忙打和腔道:“商周以國為姓、以官為姓、以職為姓——不都和天子賜姓是一般的道理麼?這是古法。神州萬邦都是炎黃之後只是後代山川阻隔令兄弟反成陌人而已。後世改回漢姓那也是認祖歸宗。”

楊樸和趙良嗣聞言一齊大笑。兩人其實也都不願把關係弄僵便趁機下臺。

趙良嗣道:“馬大人說得好。彼此都是炎黃子孫何必因山川阻隔而成陌路?本使此來正是要讓兄弟之族做回兄弟。”

楊樸也笑道:“這也正是我漢部所願!”

當下趙良嗣請見漢部七將軍楊樸道:“不巧了。貴使來得好快出乎我等意料之外七將軍入朱虛山讀書去了半個月內只怕回不來。”

趙良嗣等不知這朱虛山在哪裡聽名字似乎是個有點耳熟的地名只是無論如何想不起來。他常常在大宋臣僚面前誇耀自己對北國山川瞭如指掌因此也不好在馬政等面前問卻不知他耳熟的“朱虛”本是山東地名這個新命名為“朱虛山”的地方其實就在城外。

原來楊應麒心想自己的容貌是十七八歲樣子此時漢部在大宋朝廷中威信未立見面只怕會惹輕視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再則自己接見趙良嗣意義也不大便乾脆決定不見宋使。

趙良嗣又求見大金公主楊樸道:“公主鸞駕日前北上向兩宮太后請安去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