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3 / 4)

小說:邊戎 作者:津鴻一瞥

當日李綱以為皇帝己然定計,便出宮料理戰備,誰知第二天又轟傳皇帝要逃,甚至連太廟中的神主牌都己經搬出來了。李綱正當時正和曹廣弼商量投石車如何安置,聽到訊息趕緊策馬入宮,至祥曦殿,見禁衛皆己攝甲,逃跑用的馬車都己就列,六宮袱被都放在車邊準備搬上去了——白時中等安排起這些事情,效率可比李綱佈置戰備還高得多呢!

李綱見了這等陣仗,也知道趙桓終究不是敢戰敢守之主,剎那間當真有心如死灰之感。曹廣弼在旁道:“金兵己近,現在就是要擁皇帝轉移入洛陽、長安號令天下也來不及了,非在路上被宗望的輕騎追上不可。當此之時,不是守汴粱而求勝,便是棄都城而散亡。事急從權,李公振作!不得己時,只有挾眾諫君了!”

李綱終究老辣,也只是彷徨了半晌便印鎮定,因厲聲喝禁衛道:“爾等何人也?”

禁衛為李綱漏*點所感,都聳然道:“我等乃是大宋禁軍一天下精銳!”李綱大聲道:“好個大宋禁軍,天下精銳!當此國家危難之時,爾等是願學童貫、朱酌那等賊子棄國私逃,扈從巡幸,還是願效死以守宗社?”

大宋禁軍家眷都在汴粱,在這種情況下扈從皇帝逃跑,家眷無論如何帶不走,這時又為李綱所動,無不高呼道:“我等願效死以守宗社!”

李綱大慰,留曹廣弼在殿外,強拉殿帥王宗楚等入見,對趙桓道:“陛下昨日己許臣留,今復戒行,不知何故!”

趙桓訥訥不能對答,李綱又道:“如今六軍之情己變,禁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豈肯舍家人而隨陛下巡幸?萬一禁軍中途散歸京,還有誰來衛護陛下。而且虜騎己逼在眉睫,金人一旦偵知陛下乘輿未遠,必然以輕兵健馬疾追,屆時陛下既無強兵,亦無高牆,如何抵擋?”這話己說得極白:皇帝你就是想逃,現在也逃不掉了一路上不如城裡安全啊!

趙桓再糊塗,聽到這裡也終於明白過來,下令輟行。李綱轉頭對白時中、李邦彥等宰執喝道:“聖上主意己定,再敢有異議者,斬!”白時中等嚇得雙股戰慄,不敢二言。

李綱因出祥曦殿,傳旨宣示,禁衛皆拜伏呼萬歲,聲威震地。李綱又入勸趙桓登御樓以見將士,趙桓無奈,只好許之。當下天子駕登宣德門,宰執、百官、將士在樓前擁簇佈列,趙桓臨闌干良久,讓軍士們瞻仰天顏,又降步輦勞問將士。

李綱與曹廣弼商量了幾十句激勵人心的話,草草寫下,命閣門官宣讀。每讀一句,將士應諾。讀畢,六軍皆感泣流涕。於是固守之議始決。

自此,汴粱戰守所需要的地利、人和才算勉強完成,而這時離汴粱收到金兵意圖南侵的訊息,己有數月之久。數月之久,全作蹉跎!

第二零一章 守城

趙桓登樓勞軍之後不久頒下朝令,以李綱為親征行營使,馬軍太尉曹朦副之。白時中罷相,以李邦彥為太宰,張邦昌為少宰,吳敏知樞密院事,趙野為門下侍郎。趙桓又出內帑銀一百萬兩、絹一百萬匹、錢一白力貫為經費,文臣自朝請大夫以下,武臣自武功大夫以下,一切許以便宜從事。

曹廣弼仍無官職在身,李綱便許他於參謀軍機之餘組織民夫助防。林翼接收漢部在汴梁的產業後,曹廣弼手裡便十分寬裕,散金銀募集人手,都城內外聽說聞風而至,而其中又以汴梁的學生最為積極!

汴梁學校林立,除了天下最高教育機關國子監和太學之外,尚有宮學、宗學、武學、律學、算學、學,以及作為開封府地方學校的開封府學。其中光是太學就有上舍生兩百人、內捨生六百人、外舍生三千人。此時大敵壓境,學生們熱情高漲,一聽說孔壁書社在李右丞支援下募人助防,誰不出力?

除了學生之外,還有上萬市民踴躍參加,至於其中有多少是為國而來,有多少是為錢而來,那就分不清楚了。不過曹廣弼也不管這些,只是從中選出一千五百人來進行訓練,其中學生就佔了三百多人。

曹廣弼雖只帶了石康、鄧肅兩人來,但漢部在汁梁的暗勢力其實不小,只是大多數人都曝不得光,只能在暗中作為後勤力量。不過林翼防著事情有變,早就以送信、催兵等各種名義調忠武軍老兵入京公幹,這些人來到汁梁後就不回去了,這時己聚了五六十人,這五六十人都是實戰過的兵卒,精神面貌和組織紀律不但和這些才招慕的學生、市民不同,甚至遠勝大宋禁軍。而且他們雖不是經曹廣弼親手訓練,但忠武軍的軍伍體系本來就脫胎於折彥衝、曹廣弼定製的漢部軍法,所以曹廣弼指揮起來得心應手,而這些人在曹廣弼手下也是如魚得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