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邊會用“再不好好吃,就把你送到沙洲去”的話嚇唬我,幼小的我就牢牢記下了這個地名。在我記憶中,或者在我們蘇州人的記憶中,沙洲是個窮地方,至少是我們蘇州地區最窮的地方。“那裡人餓死後就被扔進長江裡餵魚吃……”奶奶這樣嚇我,致使我從小就對沙洲有種恐懼感。
張家港是1986年12月1日正式從沙洲改名過來的。那時我正在北京的部隊工作,回老家的時間少,不像現在,一年有時回幾次。張家港的名聲讓我意外甚至有些吃驚:蘇州竟然還有一個張家港那麼出名·而且比我的出生地常熟還有名氣!我不相信,甚至很長時間不願相信,直到幾年後我回蘇州,到了張家港看了一次之後,才發現張家港確實比常熟強——那是張家港第一條“步行街”問世一年後我去的。
當時全國縣級城市中張家港是惟一有一條高水平的步行街的市,我當時的直感是:這街並不比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差多少。王府井大街有些亂,張家港步行街很文明、很乾淨,我認識張家港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後來對張家港的認識越來越多了。先是因為張家港的一位叫江浩的幹部當了常熟市委書記,他魄力大,語言風趣,出口成章,抓工作的順口溜像作詩一樣精彩,他主政常熟那些年裡把張家港人那種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使得蘇州諸縣中的“老大”常熟的工作幹勁和作風來了個徹底地改變。江浩同志在任常熟書記時,我第一次為老家寫了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大國的亮點》,記錄的正是他到任前後的那段歷史。後來常熟又來了一個張家港人當市委書記,這人我不熟,但也聞知他把常熟老城改造得如花園一般,同時又建設起了兩個開發區,使常熟經濟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今年又聽說第三位張家港人到常熟來當書記……我想蘇州市委這麼作人事安排,必定有其道理,至少說明張家港的幹部是非常過硬的,他們能夠領導蘇州區域中的縣級市“老大”常熟邁向一個新高度。
常熟人過去一直從內心裡看不起沙洲人,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也不怎麼瞧得起張家港,因為無論是沙洲還是張家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它只是常熟的某種附屬與“窮小弟”的角色。但在近十多年裡,我再回常熟聽老家的人講張家港時就完全不一樣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19章秦振華與張家港精神(2)
一句話,在今天的蘇州,再沒有人敢把張家港不當做一回事了!張家港的虎勢和實力,讓所有蘇州人感到了一種自豪和雄氣。
這幾年張家港給我的印象越來越深,許多在北京工作的鄉友過去寧可說自己是常熟人,也不願承認自己是“張家港”人。但時至今日,鄉友們一個個都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張家港人”了,而且神情上絲毫沒有一點自卑,倒是滿臉的自信和驕傲。比如清華大學的大院士張光鬥,比如中央臺的美女主持人沈冰等等,他們現在都非常自豪地告訴人家,他們是張家港人。
張家港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聲稱自己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因為所有去過那裡的人不會不相信張家港作為蘇州的一部分而有什麼丟人現眼的地方,相反蘇州因有張家港而更加強大和美麗。
第1節“蘇南的蘇北”一鳴驚人
在蘇州,像常熟、吳縣、吳江等諸縣市,過去幾個世紀裡都是名揚天下的富饒之地,又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你不用讚美,它們也早已被外人熟識。蘇州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諸侯”的烘托。沙洲和張家港則不一樣,它不僅沒有史書上可以閱讀到的吳越文化的經典之作,更沒有吳江的繡娘、吳縣的虎丘與寒山寺,它有的只是長江捲起的浪濤與江邊那些破落的草房子以及帶有幾分悽婉的河陽山歌……
“當時我們沙洲建縣之初,縣委向上面寫了一份報告,那裡面有一句話我至今仍記得:‘我們一無所有。’這是縣委向上級打的報告中說的話,你可以想象一下什麼叫‘一無所有’。1962年,距今也還不到50年,那時我們的沙洲全縣沒有一輛載重汽車,更不用說小轎車了。縣機關召開50人以上的會議,生活用品一切自帶。機關人員吃食堂,睡通鋪;夫妻不同居,小孩女方帶;幾個人合用一張辦公桌,電話不通農村;用電,只有一部柴油機發電;運輸僅靠一隻小機帆船——縣長書記上蘇州開會也只有這個最高待遇。百分之八十的農民住草房,全縣一年的總產值才3000萬元。這與‘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所以蘇州人叫我們沙洲是‘蘇南的蘇北’,意思是蘇州最窮的地方,窮到比蘇北的水平還不如。”一位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