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爽,崇尚俠義,愛打抱不平,保留著當年的“梁山好漢”的遺風,施耐庵的《水滸傳》裡的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是取材於該地區。
然而七七事變後,尤其是韓復榘和國民黨軍隊不戰而南逃後,一時間這一帶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地主豪紳,富民,奸商,利用災荒年景和青黃不接之際,放錢放糧,高利盤剝,不少農民被逼得傾家蕩產。尤其是日本鬼子的鐵蹄踏上這片土地之後,鬼子兵、偽軍再加上所謂的小軍閥、團防、鄉丁、紅槍會等各種名目的民團、土匪、會道門在這一帶是風起雲湧,綁票勒索,牽牛架戶,獨霸一方,興風作浪,無惡不作,這些人禍,再加上黃河改道,大堤年久失修,淤泥成災,自然災害嚴重,東平湖區長年積水,大片良田被洪水淹沒,群眾生活無著,流離失所,啼飢號寒,很多人迫於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闖關東,結果客死他鄉。
天災人禍堆疊一起可以想象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與艱難,所以在這一帶流傳著“東平洲,十年九不收,遍地水茫茫,鳥獸也發愁。”這樣一段民謠。
第十六章 奪車截糧(4)
正月,對每一箇中國的老百姓來說都是一年當中最快樂悠閒的時日,都說大年初一頭一天,過了初二是初三,這話聽起來雖然有點搞笑,可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種大白話中不正反映出莊稼人那種歡愉的心情嗎?春節、元宵節的放花燈,舞龍弄獅,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用木鍁鏟了灶灰畫出大大的糧囤,載歌載舞以祈來年有個好的收成。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忙碌了一年的莊稼人到了正月這一農閒時季,最常做的事就是串門臥坑扯閒。
在魯西南大地上,還有一個不成文的民俗,那就是像青年人結婚這種大喜的事情,一般都安排在春節前夕,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百姓難得有這麼一個心靜享受的時刻,圖的就是個吉利喜氣歡慶,這就叫雙喜臨門。
雖然時下外敵入侵,炮火連天,兵荒馬亂,內憂外患,可這些信奉勤儉可以持家的莊稼漢們即使在這天災人禍相逼的光景裡還是努力地想把自家的日子過得像模像樣。
這是魯西大地上入冬以來的第幾場大雪,已沒人能夠記得清楚,這一年的雪彷彿下得比以往的年月要多了許多,往往是上一場的積雪還沒融化,下一場鵝毛大雪又鋪天蓋地接踵而至,整個冬天,街頭巷尾,到處是積雪,凍雪,化雪,化了又凍,凍了又化,天一放晴,街面上就是積水汪汪,泥濘不堪。
正月的一天,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雪終於停了。
山東鄆城,這座千年古城也終於迎來了這個冬天難得一見的大晴天。雖是晴天,北風依然呼嘯,已經落光了樹葉的大樹像是被褪光了毛的公雞,光禿禿的樹枝,像一條條沒了肉的雞爪,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低沉嗚咽。
鄆城地處魯西南,黃河南岸,施耐庵著的《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據說其中七十二位在鄆城,於是千百年來,鄆城這座古城和它孕育的一代代子民們素以“俠肝義膽,義薄雲天”為人所知,為人所頌。
鄆城城東,離城五里有一村莊,名叫五里鋪,五里鋪東西長約有二里地,一條直通鄆城縣城的東西官道穿村而過。這個村上住戶多,人姓卻雜,其中以姓吳的人家居多,臨街處有一店鋪,店名為吳氏雜貨鋪,專售菸酒糖茶,代賣一些布匹鞋襪。掌櫃的姓吳,名學禮,吳學禮六十多歲,為人正直厚道,其父吳知仁是晚清的秀才,故吳家乃書香門第,吳學禮自小熟讀經書,又得其父細心調教,後考取功名,在縣裡做了個小官,只因其性淳厚本,不善官場之道,後辭官歸田,在村裡教書。日本人進來後,教書不成,就開了這間雜貨鋪。吳學禮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擅長書畫,所以村裡誰家有了紅白喜事,都會請他去給舞文弄墨一番,吳學禮也是有請必應,所以在村裡受到鄉人的尊重,頗有名望。
吳氏雜貨鋪平時裡是村民們聚會閒聊的場所,雖是戰亂年月,可不甘寂寞的五里鋪的村民們還是願意在茶餘飯後的時光裡彙集到雜貨鋪門前的草棚底下東拉西扯一番,以此來打發那窮困潦倒難捱的時光。
一大早,醒來的吳學禮伸手拽了黑色絲綢掛麵的棉衣棉褲,又摸了白色的棉襪,窸窸窣窣地穿了衣服,用綁帶紮了褲管,就從熱乎乎的被窩裡坐了起來。這是他多年的習慣,只要醒來從不睡懶覺。
吳學禮坐在床上拿過桌子上的水菸袋咕咕嚕嚕地抽了一陣,頓覺得心神氣爽,這才下了火炕,拉了門閂,開了門,咳咳地吐了兩口濃痰,拿了蓖麻紮成的掃帚,躬著腰,把院裡的積雪掃了,用鐵鍁把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