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不敬,無人臣禮。”
崇禎皇帝為此也十分惱怒。他對於同清方和談本來就羞羞答答。很不願意讓人知道,很怕被人議論成昏君誤國,謝升卻一下子把事情攪得滿城風雨。按照他一貫的脾氣,謝升弄不好就有不測之災。好在當時他正在一意更始維新。多日來對朝臣的態度出奇的和緩,這一次也只是對謝升大大責備了一番,最後僅僅削籍為民了事。但對於事件中涉及的議和問題,他卻一直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始終沒有表明態度。
身為一國之君,對這樣一個事關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如此遮遮掩掩,反映了崇禎皇帝性格方面的致命弱點。而對這一重大決策的這種態度,又從根本上決定了議和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從崇禎十五年年初開始,同清方的和談還是極其機密地進行了,一切重大事宜都是由崇禎皇帝親自籌畫決定的,而具體安排執行的則是陳新甲。
因此,為了防止影響和談,陳新甲就透過兵部,向吳世恭下達了停止出征的諭令。說實話,原先吳世恭就對此次救援有些三心二意,可是當朝廷竟然真的阻止汝寧軍出征救援的時候,吳世恭忍不住有種無力感,接著又有種解脫感,他發覺,自己對大明朝該盡的義務都已經盡完全了。而大明朝的將來,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啊!
所以說,陳新甲等人“款和”的提議可能是明智的,但在此時提出卻是致命的。從小的方面來說,這就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