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悚然。他連忙問策,於是溫體仁就建議道:先是為吳世恭論功,升其為總兵安其心。之後讓其入京述職,到了京城以後,怎麼樣處置反正朝廷都掌握了主動。崇禎皇帝立刻是深以為然。於是在正月二十七日,傳旨的欽差和一批執行秘密使命的錦衣衛從京城出發趕往了汝寧。
所以在這段時間內,黨爭使得整個朝廷有些不務正業。但崇禎皇帝倒也相當勤政,他在二月,召見了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一見面,崇禎皇帝就詢問道:用什麼辦法能夠擺脫當前軍事上的被動局面?
而楊嗣昌則從一個兵部尚書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形勢,提出了一整套戰略構想。而其核心思想就是:攘外必先安內。
楊嗣昌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這天下的大勢就好像是一個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府、薊鎮等邊防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地區是腹心。
而一個人身上最重要的是頭腦。邊疆烽火燃於肩臂,對身體危害甚急;流寇作亂於腹心之內,對身體影響甚深。緊急的固然不能謀畫遲緩,而影響至深的更不可以稍有忽視。如果腹心安然,臟腑無恙,就可以輸送精血,執行骨骸,以擁戴頭腦,護衛風寒於肩臂之外,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所以楊嗣昌就以為:必先安內然後可以攘外,必先足食然後可以足兵,必須保護民眾才能夠蕩平流寇。這是今日辨症施治的根本,不是敢緩言攘外,因為急切於攘外,才不得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