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狂,立刻就開始了一場喪心病狂的超級大采購:燃油、糧食、槍炮、彈藥、汽車、軍馬、飛機、軍艦……凡是能夠想得到的東西,都是一個勁兒地買買買。尤其是這些年來享譽全球的大和級戰列艦,更是一口氣買來了六號艦“蝦夷號”,七號艦“對馬號”,八號艦“出羽號”,九號艦“甲斐號”,十號艦“薩摩號”,十一號艦“若狹號”,十二號艦“安藝號”,十三號艦“越前號”,十四號艦“越後號”……
再加上吳港鎮守府海軍兵工廠船塢內最新修復下水的五號艦紀伊號,海軍聯合艦隊就一下子新增了十艘大和級,再加上原有的四艘大和級戰列艦,合計高達十四艘,堪稱是軍容鼎盛至極,讓人豪情萬丈。
但是,沒等海軍高層為瞬間暴漲的軍容而高興多久,就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麻煩:
雖然一下子就有了多得數不清的強大軍艦,但卻根本湊不出那麼多的人手來開船!
前面已經說過,在齊裝滿員的情況下,一艘大和級戰列艦需要兩千五百到三千名各級官兵上艦服役,才能正常地運轉和作戰。而新增了十艘大和級,就需要增加至少兩萬五千名熟練的水兵才能玩得轉。
更要命的是,海軍可不僅僅只是從【年代性自動售貨機】買了十艘大和級戰列艦而已,而是還買了一大堆潛艇、魚雷艇、補給艦、航母、驅逐艦和巡洋艦,使得全軍總噸位瞬間暴漲了兩百多萬噸。此外還買了三百萬噸的快速運輸商船……按照海軍參謀們的計算,為了讓這些艦艇能夠在海上跑起來,而不是堆在港灣裡生鏽,光是海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就需要招募至少十萬人,至於水手和港務人員則需要大概一百多萬。很顯然,就算是傾盡整個海軍的全部人員,哪怕把碼頭的苦力和司令部的清潔工都填進去,也依然遠遠不夠用。
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力資源缺口,海軍方面無論如何都必須進行一場特大規模的徵兵動員才行。
然而,持續了十多年的殘酷戰爭,使得日本國內的男性壯丁已經徵發到了極限。而且,隨著美軍的大舉登陸,日本列島上人口最稠密的近畿平原、東海道地區和關東平原,皆已淪為敵境。廣島大本營目前還能真正控制的核心根據地,其實只有神戶以西的大半個西國地區,外加半個四國島而已,統統都是人口稀少、土地貧瘠的地方。九州島那邊暫時還是若即若離。而且,剩餘地盤上的這點人力資源,還得跟陸軍分享。
於是,海軍高層很快就痛苦地發現,如果他們不打算放著一大堆軍艦沒人操縱到處亂漂,最後可恥地淪為敵人的戰利品的話,那麼就只剩下了兩個選擇:要麼徵發一群不聽話的小孩子和顫巍巍的老頭子,要麼就只能讓婦女上軍艦——也就是說,要麼把日本海軍變成童子軍和養老院,要麼把日本海軍變成娘子軍。
這真是一個萬分艱難的選擇,甚至艱難到了幾乎要讓諸位傳統守舊的海軍將領瀕臨精神崩潰的地步。
但是,不管是再怎麼艱難的選擇,終究也是容不得逃避的——在仔細衡量了一番訓練熊孩子和訓練青年女工的難度高低之後,海軍高層終於捏著鼻子作出了“成立海軍女子艦隊”的決斷……
※※※※※※※※※※※※※※※※※※※※※※※※
實際上,早在戰爭初期的1932年,出於戰時總動員的考慮,日本就成立了“大日本國防婦人會”,以便於把普通的家庭婦女組織起來,為出征的將士提供各種後援服務。其統一服裝是日本家庭主婦日常生活的裝束——白色圍裙,外面斜披一條上書“大日本國防婦人會”的字帶。會員不僅有家庭主婦,還逐漸擴充套件到紡織女工、軍工廠女工、售貨員等各個行業的勞動婦女,最後就連女演員、女服務員和妓女也加入其中。
在最初的幾年,“大日本國防婦人會”的女成員們,還只是為士兵制作並寄送慰問袋、迎送出發或回國的部隊、召開慰問會、弔唁陣亡者、打掃墓地、慰問軍人家屬、照顧傷兵、宣傳國防知識等等。
嗯,還有動員一些失業女子去前線戰地充當慰安婦,也是“大日本國防婦人會”的業務之一。
但很快,隨著戰爭的不斷升級和擴大,為了維持日本的國內經濟,支援戰時體制,填補國內因為戰時大規模徵兵而造成的勞動力缺口,“大日本國防婦人會”被迫突破日本傳統的“婦德”觀念,開始動員婦女進入各類兵工廠,為前線生產飛機和炮彈,甚至像男人一樣在碼頭卸貨、下礦井挖煤……
所以,海軍在作出了“成立海軍女子艦隊”的決斷之後,很快就透過廣島地區“大日本國防婦人會”的組織渠